沉睡深山五百余年 明代李璧題刻現身劍閣

廣元市劍閣縣翠雲廊樹齡約2300年的劍閣柏。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深秋時節,廣元市劍閣縣連綿起伏的山巒,已經褪去蔥郁的綠色,染上秋日的斑斕。這座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素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稱的古縣,一條綿延300余裡的古蜀道蜿蜒盤旋,兩旁古柏蒼翠,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翠雲廊。
翠雲廊,古蜀道金牛道上的古柏蒼翠大道,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裡程最長、數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歷朝歷代,在翠雲廊中種植樹木的人不計其數,其中功勛卓著者,不得不提到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擔任劍州知州的李璧。如今,劍閣縣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工作中,新發現的一處明代題刻,就與李璧有著緊密聯系。
“在‘四普’第二階段實地調查中,我們在劍閣縣下寺鎮發現了這件明代石刻,現已納入了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有意思的是,這件文物的線索提供者,是一位年近80歲的老大爺。”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辦公室主任傅玉斌娓娓道來,他和普查隊員是如何在荒無人煙的田野中找尋到這一文物的。
荒野山林之間
發現李璧登五馬台題刻
在樹木蒼郁茂密的山林中,用伐木刀劈開一條可以行走的小路,在密布的荊棘中曲折尋找,忽見一塊大石崛地而起。走近一看,大石上雖雜草叢生,但刻有“伐木登五馬台”等字的石壁清晰映入眼帘。直至看到這塊題刻,傅玉斌和隊員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石壁上字跡為:伐木登五馬台步轉群峰上雲封五馬台帝臣求□□路伏鬼神開正德丁丑劍州知州武緣李璧細看題刻上的內容,仍能大致分辨出其上的文字。據傅玉斌介紹,這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時任劍州知州李璧書題的五言絕句,刻幅高80厘米,寬60厘米。其中,第二行“五馬台”3字風化剝蝕嚴重,但從殘存風化筆畫依然可辨讀。該詩第四行轉句,“帝臣求□□”最后兩字無法辨讀,這塊大石南側還有二處楷書陰刻“五馬台”“茶園溝在南三裡”依稀可辨。
這件明代石刻的問世,揭露了500余年前的哪段往事呢?傅玉斌說,其詩的大意是:沿著曲折蜿蜒的山路轉過重重山峰向上攀登,到達了山峰之頂五馬台,雲霧繚繞,將“五馬台”這個地方籠罩得嚴嚴實實,如若仙境。我(李璧)作為朝廷官員、希望為地方“濟民開路”的履職期許,隻有鬼斧神工開通這(崎嶇險絕的)山路(才能把這山裡木材運出去)。
“大家知道李璧,是他組織大規模栽種柏樹,還通過頒布政令禁止砍伐,為后世翠雲廊的輝煌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傅玉斌說,如今通過這一件石刻,還表明李璧在今下寺鎮茶園溝村一帶伐木,以此拓通劍州境內蜀道(如五馬台段),解決道路阻塞問題。在任期間,李璧還參與“伐鬼”,即平定當地盜亂,維護劍州區域秩序,保障蜀道通行安全。
在傅玉斌看來,劍閣縣境內保存的明代題刻不多,而五馬台李璧題刻的發現,足見其珍貴。由史料分析可知,李璧在今茶園溝五馬台一帶伐木,最近用材地點或為培修劍門驛站,抑或為更遠的劍州古城建修。“題刻為印証李璧在擔任劍州知州時修繕蜀道、改善道路交通等行為,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傅玉斌還說,題刻對豐富李璧詩歌內涵和深入研究李璧在劍州期間恢復生產及建修情況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地方歷史研究價值。
老人提供線索
“四普”工作有了意外收獲
深山峽谷間,這件珍貴的明代五馬台李璧題刻在人煙稀少的荒野山林,沉睡了500余年。如今,隨著“四普”工作的展開,它終於洗去了歲月的塵埃,在文物普查人員的眼中露出真容。而這件文物之所以能被發現,還得歸功於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李志超。
“我記得,這處題刻被發現的時候是今年4月。”提起這段故事,傅玉斌的聲音有著抑制不住的激動。彼時,他們走訪征集“四普”線索,去往下寺鎮茶園溝村附近尋找一座清代的橋梁,在向村民詢問地點時,李志超無意中說起自己曾在童年拾柴時見過一處明代的題刻,還特別提到了“李璧”兩字。“其實像大爺這個歲數,能知道‘李璧’的很少。所以他提到這一點時,就引起了我們強烈的興趣。”傅玉斌說。
於是,傅玉斌與普查隊員們就循著大爺的記憶,在茶園溝村附近的山林間尋找。因為年代久遠,大爺已記不清具體的位置,只能憑著童年模糊的印象行走在荊棘密布、雜草叢生的深山中,有些地方幾乎沒有可以下腳的地方,傅玉斌與普查隊員們手持伐木刀,才在林中劈開一條道路。
“因為大爺年紀大了,記性不是很好,我們幾次走錯了地方,兜兜轉轉找了好幾個地方,爬上爬下。找了好幾個小時,終於撥開雲霧,見到了這件五馬台李璧題刻的真容。”回憶起見到文物時的欣喜,傅玉斌仍歷歷在目。更讓他記憶深刻的,是一位普通老百姓對“四普”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