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簡讀中國”展亮相湖北

串聯簡牘文化發展史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5年11月18日09: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觀眾參觀“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戰國曾侯乙墓竹簡。
  本報記者 田豆豆攝

  竹簡木牘,是紙張發明之前中華文明的重要書寫載體。“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據《尚書》記載,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典冊了。但由於竹木不易保存,目前出土的簡牘中,時代最早的是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竹簡。自戰國、秦、漢至三國、魏、晉,簡牘存續千年,成為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証。

  “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日前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曾侯乙墓竹簡、荊州戰國楚簡、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敦煌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武威晉簡……來自多家文博單位的230件(套)簡牘文物齊聚一堂,串聯起中國簡牘文化發展史。

  此次展覽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恰介紹,“簡讀中國”的含義,既是“閱讀簡牘”,亦是“以簡牘讀中國”。展覽像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讓現代人透過簡牘讀懂古人。展覽以時序為經、內容為緯,按戰國、秦、漢、三國吳與晉4個歷史時期劃分單元,每單元下設“政治治理”“法律體系”“文化信仰”“社會生活”等板塊。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編鐘享譽海內外,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它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簡,距今2400年左右。這批竹簡也是迄今國內出土的最早的“遣策”實物。“遣策”是古人記錄隨葬品的清單。曾侯乙的遣策中,隨葬車、馬信息最為豐富,宛如戰國時期“豪車名錄”。至今,曾侯乙墓竹簡仍是記載先秦時期車、馬名稱數量最多的出土文字材料。

  1975年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是中國首次考古發現的秦代簡牘。睡虎地秦簡中的秦律,是中國發現最早、最完備的古代法律文獻﹔《封診式》是中國最早的刑事偵查法規性著作,其中記載了不少案例,涉及犯罪現場調查、法醫檢驗等﹔《法律答問》包含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判例、關於見義勇為的法條等。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大量秦簡重見天日,讓人們對秦史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二世詔書木牘,是秦二世胡亥繼位第一個月發布的詔書,內容涉及司法、賦稅、吏治等方面的改革,為研究秦代政治提供了重要資料。

  湖南龍山裡耶古城出土的秦簡《九九表》和湖南張家界古人堤出土的東漢木牘《九九術》並列展示,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秦代《九九表》木牘是迄今出土的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涵蓋“一一得一”至“九九八十一”的內容,和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幾無差異。羅恰介紹,在秦代,隻有身份較高的人才有受教育的機會﹔而到了漢代,九九術已被寫入啟蒙教材,表明教育逐漸普及。

  簡牘中不僅有典章制度等宏大敘事,也有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生動的細節。兔子山遺址出土的楚簡《事卒簿》是考古首次發現戰國時期楚國縣級衙署的檔案文書,為研究楚國基層政府行政運作提供了寶貴資料,其中記錄了“事卒”的姓名、執行任務事項等。甘肅簡牘博物館收藏的漢簡《元康四年雞出入簿》,則是敦煌懸泉置的“吃雞賬簿”。懸泉置是漢代郵驛系統裡的一級機構,不僅能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還負責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和隨行人員。據記載,西漢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懸泉置全年共消耗了44隻雞。

  湖南沅陵虎溪山出土的西漢竹簡《美食方》,是國內迄今所見最早對飲食制作有詳細記載的資料,記錄了肥牛粥、清蒸魚、烤兔頭、煨雞湯等菜肴,佐以鹽、醋、酒、肉醬汁等調料入味,還有“去其毛”“以水洒之”“斟去其沫”等食材加工方法,堪稱漢代版“舌尖上的中國”。

  湖南長沙漁陽墓木楬記錄了西漢貴族女子各種絲織衣物的名稱和數量,其品類之繁、數量之多,令人驚嘆。古人堤遺址出土的東漢木牘《治赤散方》記載了治療傷寒等症的藥方,與華佗的“赤散方”相近。湖北鄂州鄂城水泥廠1號東吳墓出土的木牘,相當於三國時期的“個人名片”,考古學家依據木牘上的文字,確定了墓主人的姓名、籍貫和社會身份。

  這些珍貴的簡牘文物,勾勒出綿延千年的歷史圖卷,展現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文明演進歷程,讓觀眾深入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