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推出跨年大展
解開廣東外貿長盛不衰的密碼
![]() |
|
明代金錠(湖北省博物館藏)。 |
![]() |
|
清代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廣東省博物館藏)。 |
![]() |
|
觀眾參觀“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專題展。 |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唐代牙雕人像、“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的南宋金項飾、元青花人物圖玉壺春瓶、明代金錠、清乾隆廣州手繪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專題展日前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薈萃了廣東省博物館及全國多家文博機構珍藏的逾200件(套)文物。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承辦,以廣東千年外貿發展脈絡為主線,分為“市舶利邦”“商舶雲集”“中西交匯”“潮涌新章”四大篇章,全方位展現廣東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
深度參與全球貿易
展覽以“廣東外貿一千年”為題,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從何說起?
走進展廳,一幅《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拓片映入眼帘。唐憲宗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公元818年—820年),時任嶺南節度使、廣州刺史孔戣連續3年親自祭祀南海神,並立此碑,碑文由韓愈撰寫。據介紹,孔戣任職廣州期間,取消了對停泊廣州的外國商船征收“下碇之稅”,禁止貿易人員收受賄賂,並保護去世外商遺產,為發展海外貿易營造良好環境。
“盡管秦漢時期嶺南沿海地區已有外貿管理制度的早期形態,但國家專門針對海外貿易管理的市舶制度在唐代才出現,這就是展覽標題中‘一千年’的來源。”廣東省博物館科研部副主任、展覽執行策展人丁蕾說。
展廳內,一件件文物和古籍文獻講述著廣東自唐宋以來的對外貿易發展史與制度演進史:從唐代市舶初興到宋代在廣州首設市舶司,后逐步推廣到東南沿海各個港口,從朝貢體制推行到“一口通商”實施……
展櫃中陳列著《宋史·卷三十九》,其中提及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頒布的《廣州市舶條》。“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貿法,后推廣至全國各市舶司。”丁蕾說。
“元代頒布《市舶則法》,標志著國家層面的海外貿易管理制度開始系統化、法典化,奠定了后世制度的雛形。”展覽顧問、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安東強說。
獨立展櫃裡,廣東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元青花人物圖玉壺春瓶在燈光映照下散發著瑩潤的光澤。此器白釉細膩,青花靚麗,紋飾精美,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丁蕾介紹,玉壺春瓶是元明時期深受國外喜愛的流行器型﹔青花所用鈷料主要來自海外,廣東正是鈷料由海路傳入中國的重要門戶之一﹔青花瓷是當時最大宗的外銷商品之一,大量考古文物証實這類產品經廣東等沿海地區運送至海外,推向全球市場。“從商品的品類和器型、釉料等方面看,這件玉壺春瓶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証,也是廣東深度參與全球貿易的歷史縮影。”丁蕾說。
一枚金燦燦的金錠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它是湖北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2002年出土於湖北省鐘祥市明代梁庄王墓。仔細端詳,金錠正面鑄有“永樂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銘文。
明永樂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正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來之時。“從銘文可知,這枚金錠是鄭和船隊於返回途中,用在西洋買的一批黃金制作的。西洋貿易當時屬於廣州市舶司的管轄范圍。”丁蕾說,展覽中還有明代廣州市舶太監韋眷墓出土的威尼斯銀幣,體現了當時對外貿易已遠至地中海地區。
賡續互利共贏傳統
廣東長期深度參與國際貿易,一直秉持著善待外商、尊重對方文化習俗的原則,逐漸形成了以互利共贏為基礎的對外貿易體系。
唐代在今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一帶設置了專供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僑居的蕃坊,其中不僅有蕃市(商品交易場所)、蕃倉(存放貨物場所),還設立蕃學供外商子弟上學。通過珍貴的考古圖片、《唐國史補》等的生動記述以及清晰的蕃坊示意圖,唐代廣州外商雲集、文化交融的蕃坊景象,鮮活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來自東莞博物館的《卻金亭碑記》拓片,講述了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故事。
當時暹羅商人帶著文書和貨物來到東莞進行通商貿易,番禺縣尹李愷簡化辦事手續、整治通商環境、規范貿易秩序,並堅決拒收暹羅商人贈銀,外商們深受感動,遂立碑紀事。
“廣東自古就有互利共贏的商業傳統。這件文物是明代外貿制度與廉政制度的縮影,也是廣東外貿互信互利的歷史見証。”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元林說。
明代中期,廣東率先推行“廣中事例”,允許百姓與外商直接貿易。在當時的朝貢貿易體制下,廣東為了實現朝廷、地方和商人的“三方共贏”,在中央管制下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和彈性探索。
清代在廣州設立“十三行”作為貿易代理。17世紀末,廣東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粵海關監管、十三行壟斷體制為基礎的外貿體系。“一口通商”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廣東的外貿支柱地位。
“十三行商人通過成立公行組織、雇佣通事與買辦、訂立商業合同等方式,與外商建立起以誠信為基礎的信用體系。”王元林說,粵商的誠信精神與良好聲譽為合作打下了穩固基礎。
清乾隆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外壁描繪了廣州十三行商館的面貌,色彩鮮艷,畫工精湛,所繪人物、建筑場景眾多,氣勢磅礡,是乾隆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
打開對外開放新局面
展覽最后一部分“潮涌新章”,展示了一系列反映新中國成立后廣交會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實物、圖片、文件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貨物禁運,百廢待興的中國急需架起一座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廣東省檔案館首次公布的一組珍貴檔案,反映了廣交會創辦的歷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廣交會“出生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由外貿部於1957年3月4日下發。這份文件標志著廣交會正式誕生。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帷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親臨現場視察。
展覽中展示了一幅廣東畫家李金明創作的油畫《周總理與廣交會》,描繪了周總理視察廣交會場館的場景。
通過廣交會這一橋梁,大量優質產品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中國講信譽、重合作的形象逐漸在國際上樹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由此打開。
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建立,涵蓋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蛇口和珠海橫琴新區三大片區。展覽中,一件件“中國智造”的產品與模型,一張張自貿試驗區照片和圖表,生動展示了自貿試驗區與港澳規則機制銜接以及貨物、資金、人員等自由便利流動的成效,凸顯其區域經濟引擎作用。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說,“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專題展與第138屆廣交會同期開展,展覽的主旨與本屆廣交會的主題“廣交世界,互利天下”高度契合。展覽注重沉浸式體驗與學術深度的結合,不僅匯聚眾多珍貴文物,還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增強觀展的趣味性與參與感。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0月15日。
◎記者手記
貫穿古今的繁榮之道
洪秋婷
在中國外貿史上,廣東是一隻“先行之舟”。守南海之濱、踞五嶺之南,這樣的地理優勢成為孕育對外貿易的豐厚土壤。
千年來,依托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與開放包容的傳統,廣東在對外貿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獨特優勢,一直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樞紐。
從市舶初興到法令漸備,從朝貢體制推行到“一口通商”實施,從新中國成立后創辦廣交會到新時代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每一次探索都映照著國家發展的深層考量,也折射著世界格局的風雲變幻。廣東始終在時代潮涌中探索開放契機,尋找與世界打交道的正確方式。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貿秩序深刻調整,開放與封閉、合作與對抗的較量更加突出。此刻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堅定地走向未來。
此次展覽不僅是對廣東外貿史的系統回溯與展示,更生動彰顯了廣東外貿史中開放和平、互利共贏等文化基因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開放與合作是貫穿古今的繁榮之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