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秋假成績單 看“教育+文旅”如何撬動四川消費市場

2025年11月17日07:4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看“教育+文旅”如何撬動消費市場

  剛剛過去的一周,秋假熱度“爆”了。機票預訂量突然飆升,熱門景區、博物館門票預約爆單,旅行社連夜調整親子研學產品線……一系列由秋假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淡季旅游市場呈“黑馬”逆襲之態,從博物館、科技館到鄉村田野、非遺體驗,“行走的課堂”更是催生出一批文旅消費新產品,為旅游市場注入新動能。

  攜程、同程旅行、去哪兒旅行等OTA平台發布的秋假經濟第一張“成績單”顯示:秋假期間,四川景區門票、機票、酒店等預訂量均呈現增長態勢,多地旅游產品預訂搜索熱度同比漲超50%,四川省內門票總體預訂量較去年同比增長3.4倍,環比秋假前五天增長1.4倍,從成都出發的機票量較一周前環比增長了22%。

  人氣與消費熱度同步飆升,盡顯秋假經濟活力,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消費潛力?面對突然釋放的春秋假文旅消費需求,還要突破哪些“卡點”,才能進一步激發“教育+文旅”消費新動能?

  數據透視

  秋假經濟的第一張成績單

  收獲了什麼?

  11月12日,四川多地中小學首個秋假開啟,3天假期疊加周末,形成了5天“小長假”,機票、酒店、景區門票等集中爆發的波動曲線顯示,市場反饋遠超預期。在各大航司App和購票平台上,成都秋假首日(11月12日)飛三亞的航班“一票難求”,上午時段航班全部售罄。去哪兒旅行平台數據顯示,秋假期間從成都出發的機票量,較一周前環比增長了22%,北京、三亞、西雙版納、昆明、拉薩等地是成都秋假出游的熱門目的地。同程旅行平台數據顯示,北京、西安、成都、重慶、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廣州、西雙版納等是秋假省市熱門目的地,寧波到成都、佛山到成都等航線預訂量顯著上漲。秋假出游群體以家庭親子及全家出行為主,佔比超過53%,戶外賞秋、重點博物館、主題公園是親子游比較主流的玩法。

  火車票預訂更是火爆,西安、重慶、阿壩、樂山等周邊線路躋身前列,成都鐵路部門加大熱門線路運力投放,並增開和重聯列車共計80余列。

  “暑假期間,孩子輾轉3個補習班,而首個秋假沒有作業,正好帶他放鬆一下,這種既能接觸自然又能感受文化底蘊的體驗,比單純逛景區有意義得多,還有景區推出的福利,很貼心。”在都江堰景區,市民劉女士和兒子一起認真聽著講解員將都江堰治水原理娓娓道來,在實景中深化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記者了解到,秋假期間,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同步啟動“少年游川蜀·拜水問道行”主題活動,面向全國18周歲及以下學子實行免票入園,並推出特色研學打卡線路,秋假三天的游客總量同比增長116%。同樣火熱的還有夜游錦江,秋假首日迎來客流高峰,接待乘船游客超2000人次,同比增長約468%,其中免票親子家庭、教師群體佔比高達68.8%。

  比景區更熱鬧的,是變身“行走的課堂”的各大博物館。成都博物館開館不到一小時,青少年展廳前就排起了長隊。“我們提前一個多月籌備,就是想讓文物‘活’起來,讓孩子真正讀懂傳統文化。”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羅瑞雪介紹,秋假期間,館內不僅增開了15場主題教育活動,還設計了文物主題手工互動,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歷史文化的溫度。數據顯示,秋假首日成都博物館入館人數約1.5萬,未成年人佔比達25%,接近暑期峰值。

  景區優惠、博物館研學、夜游體驗等豐富選擇,讓中小學生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在體驗中收獲成長,讓秋假成為兼具趣味與內涵的“實踐課堂”。

  淡季變旺季

  春秋假破局

  能撬動多大的消費市場?

  在11月這一傳統旅游淡季裡,成都中青旅副總經理陶磊明顯感受到了“秋假”旅游產品市場需求量的激增,為旅行社創造了淡季增收窗口,推動旅行社布局秋假市場,針對需求推出研學游、賞秋游等多種新產品。

  “我們迅速整合資源,調整了常規線路,推出了‘秋假奇遇記 我在成都趣研學’為主題的親子研學、互動等系列產品,市場反饋超乎預期。”陶磊說,比如“望江夢華·薛濤吟”在秋假期間一大一小套票限量免票預約,預約通道上線兩小時即售罄。雲上瓦屋徒步1日、醉美畢棚溝2日、金秋九寨溝+黃龍雙動3日、陽光攀西五城純玩5日等多條省內賞秋徒步線路,咨詢量同比增長了100%。整個秋假期間的業務量也讓陶磊看到了“淡季不淡”蘊藏的消費潛力:11月12日至16日,成都中青旅預計接待游客突破5000人次,同比增長13%。

  新需求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春秋假的文旅消費潛力有多大?在我國法定節假日中,國慶、春節等長假貢獻了全年60%以上的旅游消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楊宜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3至5天的春秋假可分流約30%的長假客流,也將激活周邊游、鄉村游、非遺體驗等“小眾場景”。同時,春秋假對居民消費的拉動效果受政策配套、收入預期與市場供給等多種因素制約。從短期(1至2年)看,春秋假可以貢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2024年483345億元為基數,下同)約0.4%至0.6%的增量﹔而從長期(3至5年)看,若政策配套完善,這一增量貢獻可提升至約1%至1.66%。“以2024年數據測算,若春季假帶動1億人次錯峰出游,按人均消費800元計算,可新增消費800億元,同時緩解長假期間的資源擠兌。”楊宜勇說。

  事實上, 春秋假不僅可以激活家庭消費鏈,更能放大“親子經濟”效應,帶動“全鏈條增長”。有調研顯示,除交通、飲食、住宿外,還涉及以博物館等為主的研學課程和以主題樂園為主的親子娛樂,以及服飾、玩具等兒童消費等,帶動效應達1:5,即1元直接消費拉動5元關聯消費。

  這一觀點在首個秋假期間得到了印証。以成都為例,出游熱潮直接帶動周邊產業蓬勃發展。西嶺雪山、青城山等地酒店“一房難求”“淡季變旺季”,青城山的網紅餐館、網紅咖啡館不僅座無虛席,營業額更增加了三成以上,民宿的訂單相較於去年同期翻番。同時,親子家庭需求也催熱了研學、托管市場,自然探索、非遺體驗等主題活動名額快速約滿,機構咨詢量翻倍增長。

  從交通、住宿到餐飲、文創、研學……在秋假帶動下,“教育+文旅”正在形成一條完整的“消費鏈條”。

  新風口來臨

  點燃經濟新引擎

  還要突破哪些“卡點”?

  當傳統博物館變成主題研學基地,比小長假更火爆的秋假不僅是對傳統教育節奏的適度“破局”,也為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但與此同時,機票價格暴漲、民宿接待量不足、研學產品同質化等現象也暴露出配套服務的短板。一位文旅從業人員甚至坦言,文旅市場對突如其來的新假期反應滯后,絕大多數景區和旅行社並未針對3天左右的短途親子秋假,設計出獨特的、深度體驗式的產品,大多數家庭的選擇依然局限於“換個地方住”或“去個常規景點”,消費深度不足。

  事實上,春秋假政策的落地,不僅是一次假期制度的優化,更是對文旅消費結構的重塑,有效分流了傳統長假的出行壓力,進而激活了春秋季旅游淡季市場。未來,如何進一步完善托管服務,同時推動帶薪休假與學生假期銜接,破解文旅產品供給與需求錯配難題?

  目前國內不少城市已在試點春秋假,其中一些值得借鑒的探索。杭州自2004年起,在每年4月底實施中小學春假試點,並於今年首次推出春假托管服務,其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把“托底”責任落實到位,提升假期托管等服務水平,不“一放了之”。廣東文旅機構推出“跟著課本去旅行”系列,精選《桂林山水》《秦兵馬俑》等課文場景,杭州良渚遺址則推出秋假專屬課程,預約量達平日5倍。江蘇旅行社已策劃2026年蘇州園林《楓橋夜泊》主題產品。成都也在進行多樣化的探索嘗試。在首個秋假期間,街道社區、科研院所、青少年宮、科普基地等社會力量紛紛主動補位,敞開公共空間、專業資源,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元的支持和更貼合的需求。

  首個秋假是探索,也是嘗試,未來如何讓短暫的假期發揮作用,滿足多元需求?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哲認為,要用“托底+協同”來推進,只要家長不方便,就用學校和社會的方法來托底,協同則是人社和工會部門協調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和假期合理安排,文化部門協調所有文博資源的開放。

  春秋假不是簡單的假期增減,當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踏上“課本裡的中國”之旅時,當托管能真正“托得住”、企業能真正“放得開”、假期活動能真正“惠得廣”,春秋假也將推動文旅產業升級,成為撬動消費市場的新力量。(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