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用跨越24年的鏡頭記錄白馬姐妹(創作談)

張同道
2025年11月13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紀錄片《白馬姐妹》海報。
  張同道供圖

  《白馬姐妹》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個跨越24年的紀實長鏡頭。本片採用跟蹤拍攝方法,用細節記錄了白馬藏族山寨的歷史變遷,特別是洪水之后的重建。漫長的拍攝積累了浩瀚素材,后期剪輯持續了一年。最終,我們將故事聚焦四姐妹,呈現她們從青春到中年的人生故事。

  遙想1999年春節前夕,我們從四川成都一路向西北進發,在綿陽平武縣大山裡第一次遇見白馬藏族。當厄哩寨篝火燃起,男男女女跳起圓圓舞,四姐妹並排走來,一身鮮艷靚麗的長裙,花腰帶約束著苗條的身材,仿佛輕盈的格桑花。我們的攝影機很快聚焦四姐妹。

  白馬藏族最大的節日是春節。除夕夜,全村人聚在晒谷場唱歌跳舞。從初一開始,幾乎每天晚上,寨子裡的年輕姑娘都圍坐在四姐妹家的火塘邊,一邊唱著白馬歌,一邊喝著咂酒。白馬藏族歌曲大多歌唱勞動場景,也有情歌,時而清麗明快,時而舒緩悠長。夜色漸深,姑娘們站起來,邊唱邊跳,中間伴隨著清脆甜美的笑聲。白馬藏族有語言,沒文字,歷史傳說、民間風俗都以歌聲口口相傳。這些鄉村女子識字不多,卻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當時,大姐伍音早24歲,剛剛蓋起自己的房子,幻想遠走他鄉﹔三姐小英美17歲,一心想去九寨溝跳舞﹔四姐金銀早13歲,夢想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隻有22歲的二姐曉小願意踏踏實實地留在寨子裡。

  第二年夏天,我再次趕到厄哩寨。一層薄霧籠罩著奪博河,綠色草樹裝點著兩岸山坡。二姐從河對岸背回一竹簍南瓜,告訴我,她家被選為白馬民風民情接待點。不久,幾輛汽車駛來,一隊游客走出,在寨子裡游蕩。四姐妹忙碌起來,大姐烙餅,二姐炒菜,三姐和面,四姐端盤子,待游客坐定,她們一起唱起敬酒歌。人美、歌美、菜香、景好,四姐妹的名聲很快傳到遠方,綿陽、成都的游客絡繹不絕。那個夏天,我的攝影機見証了四姐妹忙碌的身影,也見証了她們的歌舞如何迷醉遠來的游客。

  一別18年,再次相見,四姐妹已人到中年。洪災過后,家園破碎,淤泥遍地。大姐夫是村支書,一天到晚忙寨子重建,家裡的事都留給大姐,撬地板、裝煙囪、修廚房、刷門窗,甚至幫著鄰居抬房子。好在有二姐在身邊幫忙。三姐已經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孩子上學了,她做完衛生,拿起眉筆,細細化妝——鏡頭切回20年前,17歲的三姐正在修飾眉眼。攝影機見証了一位女性從17歲到37歲的成長,她收起個人夢想,擔起家庭責任,不變的是一顆愛美之心。四姐到九寨溝山裡開了家餐廳,從早忙到晚,偶爾回到厄哩寨,尋找童年家園。

  出現在電影裡的當然不隻有四姐妹一家,還有敢愛敢恨的龍胖子,在一片廢墟中開墾土地,種植蔬菜﹔一直住在寨子裡,採藥、打草的熊花﹔還有養蜂的奶奶,搬房的表妹……這些有名無名的人物,構成了白馬女性群像。《白馬姐妹》記錄了20多年來大山深處的白馬寨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滄桑巨變,當然,這不僅是白馬的進步,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幅側影。

  (作者為紀錄片《白馬姐妹》導演)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3日 20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