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體育

西北Z世代:秦腔“血脈覺醒”

2025年11月10日09: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西北Z世代:秦腔“血脈覺醒”

)秦腔,不再是爺爺奶奶輩的娛樂,而是年輕人追捧的“新國潮”。

在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間,在廟會集市的喧囂人群中,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濃墨重彩的扮相、跌宕起伏的劇情,穿越數百年時光,成為鐫刻在西北人基因裡的文化印記。

如今,撞上朝氣蓬勃的Z世代,它又在大學校園、短視頻平台、沉浸式小劇場煥發生機。

一個00后告訴記者,他在秦腔“歡音”的明快洒脫裡、“苦音”的深沉悲憫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朴素情感,“正是這種共鳴,讓秦腔生生不息”。

傳統藝術滋養青春校園

3年前,在西北師范大學舉行的社團納新活動上,18歲的新生馬小娟被展台上擺放著的頭面、戲服所吸引。小時候和家人看戲的記憶涌上心頭,她決定重新“解鎖”秦腔。

今年,升入大四的馬小娟已是獨當一面的表演者。秦腔,成為她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北師范大學秦腔藝術團滋養著她。在這個走過18個年頭的興趣社團裡,每年都會有100多名年輕人帶著好奇、熱愛,和秦腔“結緣”,既學戲、演戲,也承擔妝造、演出籌備、宣傳等工作。

大多數人沒有戲曲基礎,學校給予支持,不僅開設了秦腔選修課,還邀請甘肅省隴劇院副院長、一級演員竇鳳霞授課。藝術團成員“以老帶新”,從學幾個身段、練一段戲曲操開始,讓大家感受秦腔的“過癮”。

團建時,馬小娟和同伴在KTV唱《三滴血·祖籍陝西韓城縣》,視頻發到藝術團“青春秦韻”抖音號上,有兩萬多次的轉發。

2400多條評論裡,有人給出專業意見,更多的是鼓勵,“現在的年輕娃娃都會唱秦腔了”“這牛皮得很”“我們西北人有自己的Livehouse”。

日常,藝術團在校內大大小小的活動中亮相,大學生們也主動走出校園,傳播秦腔文化。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美術專業的張勇勇在藝術團待了7年。他說,當為來校參觀的外國教師表演秦腔時,不少人停下腳步,學了起來,“靠著簡單的英語單詞和肢體動作,互動交流”。

去年12月,張勇勇等人和秦腔“頂流”安萬同台演出,得到“繼續加油”的勉勵。

“看到台下人頭攢動的情形,心裡又自豪又悲傷。”張勇勇說,剛上場,看到觀眾中老人居多,他有點惆悵。

“調調一響起”,張勇勇的心定了。“秦腔表達著西北人的豪邁,表達著西北人的柔情,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秦腔不會后繼無人!”

如今,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有戲曲愛好者團體,在校學生以及畢業生常常互相交流、聯袂演出。

“秦腔讓我們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我們愈發懂得傳統藝術的價值。”張勇勇舉例,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聚焦清代宮廷戲畫,秦腔的表演美學讓他深受啟發,“戲曲講究‘站如鬆、行如風’,這種形體要求,在戲畫中被藝術化夸張,兩者相通,給人以美的享受。”

更多的“美”在日常,張勇勇說,他和小伙伴排練《庵堂認母》時,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扮演“母親”的同學總會情難自禁,落下眼淚。

鏡頭記錄鄉愁和堅守

“雨下了3天,舞台搭了兩天,觀眾在雨中守了3天,演員冒雨彩排、如期演出——這就是西北人對秦腔深入骨髓的熱愛。”不同於藝術團成員的登台演出,蘭州現代職業學院融媒體技術與運營專業畢業生楊帆(化名)將鏡頭對准這門傳統藝術。

“手機屏幕淋壞了,可是秦腔讓我提氣提神。”他說。

26歲的楊帆持續記錄秦腔好幾年。去年7月,他再次以老家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的“喜相逢”劇團為“主角”,拍攝了畢業作品。

楊帆覺得,秦腔就是他的鄉音、鄉情和鄉愁。他喜歡這個場域,“村裡過兩天要唱戲,給表兄弟傳個話,‘來、來,來看戲’,那時候,戲美,見到想見的人更美。”

楊帆心裡,秦腔是一種大眾傳播,它的媒介是戲曲、是舞台。因為它,熟人相見、陌生人相識,“人與人之間是熱鬧的”。

鏡頭裡,“喜相逢”劇團經營者李浩強想把秦腔傳承下去。他喜歡的也是鄉親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問候的感覺。

“秦腔是鄉村社會的‘情感黏合劑’”,這個早年輟學,干過廚師、做過婚慶、跨界秦腔行當干了11年,酷愛寫詩的“斜杠”創業者總結說。

李浩強不會唱戲,剛有成立劇團的想法,便遭到了一致反對。為了心裡的“執念”,他咬牙堅持——四顧茅廬請專業院團的退休導演出山,做自己的“主心骨”﹔為了跑演出,在下了凍雨后結冰的道路上開車,險些墜溝﹔在暴雨中,眼巴巴看著舞台被吹翻﹔新冠疫情期間,演藝行業經歷“寒冬”,不少人改行,他自掏腰包,保障演員的基本工資。他說:“大伙兒是一路走來的兄弟,都愛秦腔。”

“民營劇團生存不易,沒有固定經費,全靠演出質量和口碑贏得市場青睞。”李浩強介紹,目前,“喜相逢”劇團固定演員月薪在4000元以上,臨時演員一天能掙500-600元,他盈利不多,但能讓演員安心唱戲,他就覺得值得。

在李浩強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出生於2006年的李睿鑫對秦腔產生濃厚興趣。在中職讀書時,他憑借秦腔特長參加技能大賽,斬獲省級三等獎,並因此在職教高考中加分,進入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李睿鑫感激秦腔,更感激父親的堅守。他說,自己最拿手的角色是《二進宮》裡的須生楊波。戲裡,楊波派義子領兵保國,戲外,父親言傳身教,讓他懂得男子漢的責任和擔當。

現在,李睿鑫成了父親劇團的“宣傳大使”。他利用新媒體技術,拍攝劇團演出視頻、剪輯演員幕后花絮,發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秦腔故事。

讓更多年輕人共情

即使傳統秦腔有著傳承美感,是黃土高原上的精神圖騰,但在年輕人眼裡,秦腔要火起來,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原汁原味,接近基層、接近它原本的觀眾﹔另一方面,守正創新,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在西北師范大學秦腔藝術團,大學生們嘗試將秦腔與話劇、朗誦、舞蹈等形式結合,還模仿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改編的秦腔版《上春山》。

楊帆認為,秦腔傳播需要創新表達。“很多人覺得秦腔‘土’或者聽不懂,其實是沒找到合適的打開方式。”他舉例,有網友會剪輯秦腔的經典片段,與其他劇種對比,或者用新的視角解讀劇情,亦或討論“催婚”“內卷”等話題,“用輕鬆的方式,釋放秦腔的魅力”。

帶著有關秦腔創新的思考與實踐,甘肅省首部實驗戲曲《長相念》,於10月底順利完成今年在甘高校巡演,並將亮相第十二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等全國性展演平台。

該劇以“孟姜女哭長城”傳說為創作藍本。編劇、導演、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劉板元坦言,起初,她擔心年輕學子對戲曲“無感”,首場演出時,依托高校團委組織觀看。隨著演出推進,作品口碑不脛而走,“每個學校的最后一場都會爆滿,來晚的同學站著也要看完”。

更令劉板元欣喜的是觀眾的反饋:“演出過程中總有人掏出手機,記錄精彩片段。”

謝幕后,觀眾主動與她探討劇情,在社交平台分享感悟,有的還撰寫了專業劇評。

這些真實的回響讓劉板元堅信:年輕人並非不愛秦腔,他們需要的是“能看懂的故事”與“有共鳴的表達”。

在她看來,傳統戲曲曾以“忠孝節義”承載大眾美育功能,而當下時代正經歷著生活形態、思想觀念與科技應用的變遷。“如果戲曲作品固守舊觀念,便難以與現代人產生共鳴。”

劉板元希望借《長相念》搭建情感聯結的通道,讓觀眾隨演員的表演同頻共振,“舞台上的孟姜女,也許就是你自己”。

如何在“守正”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貫穿創作始終的命題。劉板元舉例,為了打破秦腔“吼唱”的刻板印象,她請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資深作曲家薛天信助力,通過對傳統唱腔的細膩打磨與旋律的現代化提純,使音樂在保留秦腔高亢蒼涼精髓的同時,流淌出更貼近當代審美的情感韻律。

劇中,演員走下舞台與觀眾近距離互動。這一設計,令習慣程式化表演的戲曲演員一時難以適應。直到首演時看到觀眾的熱烈回應,他們才逐漸鬆弛,並在后續場次中主動加入即興發揮。排練時,劉板元也會用“導演”稱呼每位演員,激發集體創造力。

她透露,劇中一段原本採用京劇數板的段落,因演員調整改為說唱,后又融入電音等元素,意外成為在高校演出的“名場面”。“沉浸式的觀演也是小劇場的魅力——不是單向的展示與接受,而是共同的思考與感受。可以說,觀眾間接參與了這部實驗戲劇的塑造。”

創新之路亦伴隨爭議。有同行認為“秦腔不能這麼改”,擔憂流行元素的融入會消解傳統﹔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小劇場形式不符合秦腔的大氣特質”。

面對不同聲音,劉板元清醒而堅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堅守傳統、傳承經典是責任,探索創新則是為了吸引更多關注、培育更多年輕觀眾。”

“讓年輕人愛上傳統、走進劇場,是我作為創作者最真切的願望,也是我們這代戲劇人的使命。”劉板元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通訊員 楊浩義)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