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全運開幕見“川”味

“成都印記”貫穿文化、科技與賽場

2025年11月10日09:56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印記”貫穿文化、科技與賽場

11月9日,演員在開幕式現場表演。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11月9日,四川省體育代表團在入場儀式上。

據新華網

  11月9日晚,廣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燈火璀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此盛大啟幕。這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全國性大型綜合賽事,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賽期最長、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全運會。在這場融合嶺南風韻與灣區魅力的盛會中,來自巴蜀大地的“成都印記”格外鮮明。從藝術創作的傳承創新到舞台上的文化共鳴,從賽場內外的川籍健兒到服務賽事的科技力量,成都元素以多元形式深度融入全運脈絡,既見証著城市賽事經驗的沉澱,更彰顯著區域文化與國家盛會的同頻共振。

  開幕式

  “非遺+體育”

  創新表達

  本屆全運會藝術總監陳維亞正是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開幕式文體展演中,他和團隊打造的“非遺+”創意表達令人眼前一亮。粵劇、詠春、麒麟舞等嶺南非遺通過VR交互、全息投影等現代技術煥發生機,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不禁讓人想起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上川劇變臉,以及成都世運會上蜀繡元素與賽事場景的無縫銜接。曾連續報道過多場重大賽事,記者清晰感受到其中一脈相承的創作邏輯——將非遺文化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讓體育賽事成為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載體。

  陳維亞在前期發布會中強調,非遺元素的運用不能簡單堆砌,而要挖掘其精神內核。這與成都在重大賽事中的藝術實踐不謀而合:大運會開幕式上,以“太陽神鳥”為靈感的點火儀式,將古蜀文明與青春體育完美融合﹔世運會上,蜀錦紋樣化作賽場裝飾,讓非遺走進觀眾視野。如今,這種“非遺+體育”的創新表達在全運舞台上再度綻放,既體現了成都賽事藝術經驗的全國性輻射,更印証了傳統文化在體育語境下的強大生命力。

  開幕式第一篇章《同根同源》中,領舞黃琛迪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這位兩度斬獲“荷花獎”的優秀舞者,身著飄逸服飾,以舒展的舞姿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脈絡,與其他舞者共同構建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共情。

  作為成都藝術劇院舞劇《努力餐》的男主角,黃琛迪的藝術生涯與成都深度綁定,正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他兼具力量與美感的表演風格。如今在全運舞台,他再次以精湛舞技展現成都文藝工作者的風採。從成都劇院的舞台到全國乃至亞洲的體育盛會,黃琛迪的成長軌跡,恰是成都文化人才培養與城市文化影響力提升的生動縮影。

  賽場內

  四川健兒

  斗志高昂

  隨著運動員代表團依次入場,身著統一服裝的四川代表團格外搶眼。“錦繡天府 安逸四川!川籍健兒將發揚‘愛祖國、雄川體、闖新路、爭第一’的四川體育精神!”激昂的現場介紹中,四川代表團以整齊的步伐走過主席台。

  走在四川體育代表團最前方的,是擔任旗手的籃球運動員左朕年。1996年出生於四川達州的左朕年來自一個籃球世家。2013年他曾獲得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男子籃球3V3冠軍,之后又隨隊拿到2014年U18亞洲青年錦標賽男子籃球冠軍、2015/2016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聯賽)總冠軍、2017年全國青年男子籃球錦標賽亞軍。

  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是對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全面檢閱,也是備戰奧運會的重要練兵。上屆全運會,四川體育代表團共獲得22枚金牌、19枚銀牌、23枚銅牌,金牌數、獎牌數均創歷史新高。

  通過十五運會周期系統備戰,四川體育代表團共有1587名運動員闖入十五運會決賽階段。其中,競技比賽項目中,899名運動員在30個大項、285個小項中成功出線﹔群眾比賽項目中,688名運動員在22個大項、116個小項中順利出線。

  在899名參加競技比賽項目的運動員中,“00后”甚至“05后”已經挑起四川體育的重擔。其中,滑板運動員宋昂媞年僅9歲,這名來自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的“小孩姐”在本屆全運會滑板項目資格賽中以沉穩表現和高難度動作成功晉級決賽階段,進一步凸顯了四川體育代表團的年輕化趨勢。

  記者從四川省體育局獲悉,在前期已經結束的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項目中,四川代表團已經獲得8金17銀13銅,獎牌總數38枚﹔展演項目則獲得5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

  賽場外

  成都智造

  服務高效

  全運賽場內外,機器人穿梭服務的身影,讓“科技賦能賽事”的理念落地生根。其中,來自成都的越凡創新機器人尤為引人注目。作為成都世運會上的“服務明星”,該公司的配送機器人、無人零售機器人等產品,曾在成都世運村實現跨樓棟物資運送、多機協同調度等功能,如今它們再度出征全運,將成都智造的可靠性與創新性帶到粵港澳賽場。

  從成都世運會到粵港澳全運會,越凡創新機器人的服務軌跡,見証著成都科技企業在賽事服務領域的成熟與成長。這些機器人不僅為賽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保障,更以“成都智造”的標簽,成為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鮮活注腳。正如全運會“科技之美、人文之美、運動之美”的融合理念,成都科技力量的參與,讓這場全國盛會的運行更加流暢,也讓區域創新成果與國家賽事需求實現了完美對接。

  夜幕下的體育場,聖火熊熊燃燒,照亮了每一張充滿期待的臉龐。這場獨具特色的全運開幕式上,成都元素如一條隱形的紐帶,將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體育精神緊密相連。它不僅是成都參與國家重大賽事的生動實踐,更彰顯著城市文化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隨著賽事大幕拉開,相信川籍健兒將在珠江之畔續寫榮光,而成都也將以更多元的方式,為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澤登旺姆 攝影 李冬 制圖 江蕊鬆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