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旅途有“戲”

本報記者 尹 婕 高 炳 竇 皓
2025年11月03日09: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游客在西安城牆永寧門瓮城觀看演出。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10月29日,“2025文旅融合·旅游演藝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介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採集平台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旅游演藝票房收入超130億元,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近年來,伴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日益深入,全國多地涌現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演藝項目,“入景看戲”驅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新興旅游目的地,或是發現傳統目的地的新面孔。

  如今的旅游演藝已非單純的旅游項目,而正逐漸承擔起講述文化故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拉動文旅消費需求、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等重要作用。

  打破傳統觀演邊界,讓游客擁有“人在畫中游”的深度體驗

  “落吊橋,開城門,迎貴賓!”

  夜色蒼茫,伴隨一陣雄渾的鼓樂聲,陝西西安城牆永寧門南廣場上,徐徐展開一幅“大唐盛景”。光影交織中,大唐“文武百官”紛紛出城,迎接八方游客。這裡是實景演出《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的現場,精彩表演瞬間點燃了游客的熱情。

  跟隨人流,重慶游客羅文珊和朋友一起,被迎入永寧門瓮城內。從車水馬龍的市中心,步入高大雄偉的古城樓,令羅文珊十分震撼,“來到這座歷史文化古城,觀看這場厚重又大氣的演出,感受到了沉浸式的‘別樣浪漫’。”

  瓮城裡,由《筑》《少年行》《春江花月夜》《天下朋友》《琵琶行》構成的五大唐文化主題舞蹈,正在精彩上演。“我從小就喜歡唐代歷史。古城觀演,不虛此行。”羅文珊興奮地說。

  一路向南,大唐芙蓉園裡,也有一出精彩“大戲”正在上演。“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循聲望去,芙蓉湖上,“李白”乘一葉扁舟,吟誦著《將進酒》,由遠及近而來。

  “光影打在眼前的紫雲樓上,加上精彩的水幕,仿佛搭建起一條‘時光隧道’。”山西游客李晨聽著“李白”吟誦名篇,沉浸在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裡。

  四下望去,不遠處亭台樓閣錯落,游客乘著以“貞觀”“開元”等命名的游船,在夜色中泛舟湖上,收獲別樣體驗。

  “我們以盛唐文化為魂、科技創新為翼、沉浸體驗為橋,構建可游、可感的‘盛唐幻境’。”在大唐芙蓉園演出管理部經理趙斌看來,《大唐追夢》探索一種“空間破界”——300畝芙蓉湖,當作“天然舞台”﹔觀眾登游船,化身“尋夢人”。

  “園林為伴、游船穿行,打破傳統觀演邊界,讓游客擁有‘人在畫中游’的深度體驗。”趙斌介紹,《大唐追夢》年均演出150余場,累計觀眾破百萬人次。

  遠在千裡之外的山東臨沂琅琊古城內,夜色漸濃,人們仍然游興不減。《水秀》演出舞台前已經聚集了很多觀眾。25分鐘的演出裡,瀑布、噴火、打鐵花、燈光秀的融入,讓現場觀眾連呼“震撼”。

  “面前舞台上演繹著古老的歷史故事,身后是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的街道,在這樣的環境裡看演出,真有一種‘入戲’的感覺。”來自上海的游客潘楚湘說。

  不只是一場戲,更是一把解鎖文化的“鑰匙”

  10月的最后一個周末,江蘇徐州游客陳潔再度前往琅琊古城,“為了彌補國慶假期未能觀看《國秀·琅琊》演出的遺憾”。演出結束后,她將拍攝的演出片段發布在個人社交平台上,“蒙恬將軍”牽著戰馬離去的身影,獲得諸多網友點贊、評論。“觀看演出之前,我並不了解蒙恬與臨沂的淵源。”陳潔說。

  這台以琅琊文化為主線創作的演出,通過《海岱文明》《有鳳來夷》《禮樂春秋》《忠肝義膽》《群賢雅集》《盛世琅琊》六個篇章,呈現了東夷文化、春秋氣象、家國情懷等內容。自2024年2月10日首演至今年8月,累計實現演藝收入超過2.2億元,成為臨沂文旅中的“爆款”,更成為外地游客了解臨沂文化的重要窗口。

  周末,來自杭州的游客張先生帶著孩子,到浙江金華開發區湯溪鎮下伊村逛了逛。在村邊的青陽山遺址,父子倆停下腳步。

  在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專家們發現過碳化的米粒——這不僅佐証了湯溪是人類稻作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也開啟了古村落與“稻子”之間的不解之緣。

  這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到這裡。幾個月前,村文化禮堂裡的一場原創文旅情景劇《活著的上山文化·湯溪傳》,讓他們印象深刻。

  隨著舞台聚光燈亮起,率先登場的考古學教授與學生小伊穿過金黃的“稻谷”,走向上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地,將觀眾帶入了古湯溪的歷史中。90多分鐘的演出裡,既有先民們開墾耕種、培育稻種的艱辛場景,也有“保稻節”等民俗活動的生動還原,更有元代畫家黃公望、全國農業勞動模范陳雙田等與湯溪相關的人物故事穿插其中,串聯起湯溪從古至今的文化變遷。

  今年農歷六月初一,該劇作首演。每年這個時候,正值一季稻抽穗灌漿,下伊村都會舉行“保稻節”儀式,借以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既然這個古村和稻子有繞不開的聯系,那能否以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再現湯溪的文明起源與文化交融,打造一場文化盛宴?”村黨支部副書記伊敏林說起劇目創作的起源。為此湯溪鎮政府聯合第三方團隊討論研究,選擇情景劇這一藝術形式,在戲台上呈現上萬年的稻作文明。

  說干就干。做村會計的范建通微微佝僂身形,刻意放緩步態,化身81歲的畫家黃公望﹔“保稻節”第五代傳承人伊根糧干脆本色出演,扮演“保稻節”儀式上的主祭人一角……沒有專業演員,當地村民、文藝愛好者紛紛報名參演。

  一萬年前,湯溪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種出了第一粒稻米,開啟了稻作文明的輝煌篇章。劇目的最后,在主祭人的帶領下,全場觀眾喊出豐收的祈願:“萬年湯溪,下伊豐收了!”

  演出散場,觀眾們還收到了“保稻節”特制的“五谷祈福袋”。“新穎的呈現方式融合湯溪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出從史前稻殼到當代稻香的傳承之路,感覺非常棒。”張先生豎起大拇指。

  “湯溪是上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域,首演和巡演座無虛席,在於這部戲找准了‘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承載著萬年稻作文明積澱,這份文化寶藏不應被埋沒,而應該以更鮮活、更可感的姿態,走進人們的心裡。”湯溪鎮黨委書記楊建文說,《活著的上山文化·湯溪傳》不只是一場戲,更是一把解鎖上山文化的“鑰匙”。

  讓文化魅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如今,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不少游客來到下伊村,賞美景、品美食,順道感受當地厚重悠久的稻作文明。村裡還建起一座稻作文化博物館。“因為‘村戲’,很多游客專程前來,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餐飲消費、土特產銷售,最終形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良性循環,讓文化魅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活力。”伊敏林說,“這台戲的影響力已跨越舞台邊界。”

  村民們不僅僅是村戲中的演員,還開始自發地根據劇情復現歷史場景,研發文創產品,籌劃新的“村戲”劇目——

  劇中道士扮演者、村裡的粥鋪老板金國擁琢磨起了研發養生粥,巡演到哪兒,就把這粥的故事講到哪兒﹔村會計范建通則籌備起了講述爛菘菜的“村戲”,希望通過“村戲”讓更多人知道厚大高腳白和窖藏爛菘菜﹔還有村民琢磨著把村口的小溪岸變成“大碗茶市集”,在游客歇腳時講述村裡的傳說……

  在西安,超大型秦文化主題演藝《赳赳大秦》、講述絲路故事的音樂劇《絲路之聲》、“會跑的”實景歌舞演藝秀《駝鈴傳奇》、常演常新的大型實景歌舞劇《長恨歌》、展現兵馬俑魅力的《復活的軍團》……旅游演藝的熱潮仍在升騰,一批批劇作吸引著游客用新方式“打開”古城。為一場戲赴一座城,正成為旅游演藝的寫照。數據顯示,2024年,西安21部精品旅游演藝演出近3.6萬場次,接待游客超1600萬人次。

  10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擬入選項目名單中,《國秀·琅琊》在列。根據文旅部公布的申報要求,除了應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精湛的藝術水平、良好的經濟效益外,社會效益也是重要的考量標准。

  據《國秀·琅琊》申報單位山東省財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劇2024年演出660場次以上,為周邊群眾就近欣賞高雅藝術提供了機會,並不定期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免費培訓、研學活動,每年惠及周邊社區群眾超過100萬人次。同時,演出所在的琅琊古城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200余個,實現增收近800萬元,帶動景區周邊新開賓館酒店、民宿餐飲、特色小吃、國潮館、非遺文創門店等110余家,直接帶動就業約3000人,間接帶動就業約5000人,實現增收約2500萬元,有效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日益火熱的旅游演藝,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新版圖和新賽道’。”劉克智如是表示。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