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念統整,任務式學習
——大觀念統整的小學數學任務式學習研究活動舉辦
為推動新課標理念高質量落地,探索從“頂層設計”到“課堂實踐”的轉化通路,10月31日,汪海鷹名師工作室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鹽道校區舉辦“大觀念統整下的小學數學任務式學習研究”專題研討活動。本次活動聚焦“數與代數”領域,用貫通學科本質的“大觀念”整合零散知識,以蘊含核心知識的“真實任務”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借助循序漸進的“任務鏈”保障深度探究,推動評價重心轉向過程與理解,實現“教學評”一致,通過構建可操作的實踐框架,助力教學理念向課堂常態轉化。
本次活動由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錦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汪海鷹名師工作室聯合承辦。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吳正憲,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長、小學數學教研員張碧榮,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黨委書記蘭藝、副校長楊勇、省特級教師汪海鷹出席活動。汪海鷹名師工作室成員、成都師范附屬小學萬科分校易娜主持活動。

“大觀念統整下的小學數學任務式學習研究”專題研討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課堂展示:任務驅動,素養落地,展現教學新樣態
在“大觀念統整”教學理念引領下,四個課例以“真實任務”激發學生內在動機,以“任務鏈”推動深度探究,充分展現了教師對“數與代數”領域的深刻理解與創新實踐能力。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老師張利成的《身高的增長》以“探索小朋友身高增長數據裡的秘密”為驅動任務,讓學生在理解信息、畫圖表征、建立模型、應用深化中自然而然地建立“數量關系”的大觀念,在充分體現“任務驅動學習”魅力的同時,讓學生的能力與素養得到雙發展。

張利成課堂展示——《身高的增長》。主辦方供圖
汪海鷹的《生活中的比》以“為學校師生配制手部衛生消毒液”這一真實任務為驅動,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既突破了概念難點,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做飯配比、混凝土配比、國旗制作等真實場景,充分體現了數學的廣泛應用價值和模型意識的培養。

汪海鷹課堂展示——《生活中的比》。主辦方供圖
天府七中小學部老師林沙沙帶來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從“分美食”到“分圖形”,林沙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創造分數”,真正實現了“做中學”,為“分數” 的大觀念打下了堅實基礎。

林沙沙課堂展示——《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辦方供圖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老師周惠姣執教的五年級《分數的再認識(一)》,以“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為單元大任務,精心設計“說四分之三的意義”“畫圖表示四分之三”“抽象分數的含義”“拿鉛筆”等子任務。學生在畫圖、表達、辨析中逐步建構分數的抽象意義,特別是突破“必須畫4的倍數個圖形”的思維定勢環節,充分展現了“善創課堂”中學生的高階思維與創新表達能力。

周惠姣課堂展示——《分數的再認識(一)》。主辦方供圖
評課研討:觀念引領,共識凝聚,明晰前行方向
在觀摩兩節示范課和聽取匯報后,吳正憲對汪海鷹工作室“理論研究+課堂實踐”的研修方式及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表示贊賞。吳正憲基於新課標理念,結合實例展開分享,系統闡釋了為何設計任務、如何設定學習任務目標等問題,為參會教師提供了專業教學指引。

吳正憲分享發言。主辦方供圖
張碧榮圍繞本次活動主題進行了專業引領與總結。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動既有對“數與運算”主題一般認知規律的深入探索,也通過課堂實踐進行了生動表達。這種聚焦同一主題、貫通不同學段的研討,深刻體現了兒童認知發展的連續性與進階性。

張碧榮發言。主辦方供圖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老師湯小婷,以《“數量關系”主題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為題進行分享發言。湯小婷將從圍繞數量關系主題的學習內容、大觀念、任務設計邏輯等方面,拆解課例背后的設計思路。

湯小婷分享發言。主辦方供圖
新都區三河小學老師楊麗帶來專題發言——《“數與運算”主題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數與運算”的任務設計不是孤立的,而是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初步到深入”的規律。

楊麗分享發言。主辦方供圖
鹽小實踐:善創育人,團隊共進,鑄就教育品牌
在生動的課例展示與專家的深度點評中,大家對“大觀念統整下的任務式學習”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這一模式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清晰的教學梳理路徑,更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探索、主動建構的生動課堂。
依托“名師引領+團隊共研+課例打磨”的教師發展模式,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將黨組織建在年級、建在教研組,打造了一支理念新、能力強、敢創新的數學教師隊伍。黨員教師汪海鷹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工作室成員主動擔當、示范引領,深入研讀新課標,聚焦大觀念,設計任務鏈,在一次次磨課、議課、展課中實現專業成長,為素養導向的課堂變革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在教學實踐中,成都市鹽道街小學以“任務式學習”為核心抓手,構建了“大觀念—大任務—大問題”三位一體的教學設計框架,強調“創造性地學”和“創造性地教”,通過開放性的任務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字化教學轉型方面,學校充分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AI學力平台、雲端資源庫等數字化工具,實現教學過程的動態捕捉、學情即時反饋與資源智能推送。
未來,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將繼續深化探索更多基於素養、扎根課堂的教學創新路徑,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貢獻更多鹽小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