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

從“郊區小館”到觀眾雲集(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25年10月28日09: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海塘文化廳一角。
  本文圖片來源: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

  博物館修復師進行書畫修復。

  “露華濃深——大唐生活美學展”社教體驗區,小講解員為參觀者貼花鈿。

  柘林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帶蓋陶鼎。

  在“上海之魚”金海湖畔,坐落著一座年輕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設計巧妙的博物館建筑與周圍的綠化水系景觀融為一體,表現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營造出一個具有獨特魅力與親和力的文化空間。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2019年新館建成開放,2024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從默默無聞的“郊區小館”到每年吸引數十萬觀眾專門來打卡的文化地標,該館走出了一條中小博物館特色發展之路。

  生動展現奉賢歷史文化

  奉賢區博物館立足當地歷史文化,推出兩個常設展覽:歷史陳列廳由序廳、奉賢簡史、奉地而業、奉業而市、奉民而事、奉國而爭、尾廳七大板塊構成,串聯起奉賢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呈現當地經濟、文化、社會民俗等﹔海塘文化廳聚焦奉賢華亭海塘遺址,通過文物、模型、AR互動裝置等,展現了海塘的修筑工藝、演變歷程及其對區域經濟、社會治理的影響。

  步入歷史陳列廳,一個多媒體投影球演示了奉賢的地質形成過程。奉賢位於上海南部,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南擁杭州灣,北枕黃浦江。6000多年前,位於海岸線古岡身(地下貝殼沙帶)西側的奉賢西南地區率先成陸,后逐漸向東延伸。在這條岡身地帶上,奉賢發現了江海遺址、柘林遺址、浦秀村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址。

  柘林遺址位於奉賢區柘林鎮馮橋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內含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三類文化遺存。2018年和2020年,由上海博物館主持、奉賢區博物館參與,先后開展了兩次對柘林遺址的考古發掘。

  “柘林遺址兩次考古發掘成果以良渚文化晚期墓地的發現最為重要。墓中隨葬了數量豐富、種類繁多的文物,以成組陶器、玉石制品、骨角器等見長。這是一處良渚文化時期臨海而居的基層聚落,既表現出良渚文化的因素,又有與良渚中心地區不同的地域特色。”奉賢區博物館館長張雪鬆介紹。

  “岡身薪火”展區呈現了柘林遺址最新考古發掘成果——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共計30件,有玉璧、玉鐲、玉墜飾、石錛、石鉞、帶蓋陶鼎、雙鼻壺等,讓觀眾了解4000多年前奉賢先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風尚。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言子)來到奉賢地區傳道講學,當地尚文之風興起,社會漸趨開化。為了紀念這位先賢,當地設縣時取名“奉賢”,意為“敬奉賢人,見賢思齊”。博物館內展示了六朝時期的銅鏡,鏡上鑄有銘文“敬奉賢良”等字,反映了古代奉賢的社會風氣。

  千百年來,漁業、鹽業、棉紡業是奉賢的特色產業。展廳裡通過實物展品、圖文展板、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裝置等展示手段,再現了古代奉賢鹽田相望、棉坊林立、市鎮繁榮、舟楫不絕的風貌。

  一面展牆上陳列著上百個青瓷碗,背景是一艘揚帆出海的船,頗具視覺沖擊力。講解員介紹,這批宋代青瓷器出土於奉賢區四團鎮一片田野中,共有瓷碗829件、瓷盆26件、瓷罐2件,出土時留有稻草捆扎痕跡。其堆放地點距現在的海岸線約10公裡,在宋代時為海灘。這些瓷器與北宋時期浙南、閩北窯口燒造的青瓷相似,專家推測它們可能由閩浙地區經海路運送而來,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貿易史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從“看展覽”到“玩展覽”

  近日,奉賢區博物館年度大展“露華濃深——大唐生活美學展”圓滿落幕,展覽最后一天實行24小時連續開放,再現了“大唐不夜城”的繁華景象。孩子們在展廳裡流連忘返,仔細欣賞精美文物,聽講解員講述盛唐故事﹔年輕人身著唐風服飾,在絢麗場景中打卡拍照﹔外國友人走進“大唐西市”,饒有興趣地體驗投壺、品香、貼花鈿等活動。

  “展覽老少皆宜,好看又好玩”“被美輪美奐的唐風迷倒了”“沉浸其中,視覺和文化的盛宴”……觀眾紛紛留言,表達對展覽的喜愛。

  此次展覽匯聚了來自8家文博單位的323件精品文物,涵蓋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絲織品等,生動展現唐代餐飲、樂舞、服飾、妝容、茶道、香道等生活美學,並打造“大唐西市”社教體驗區,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大唐風韻。據張雪鬆介紹,在4個月的展期內,該展覽吸引參觀者超40萬人次﹔開展相關社教活動500多場,線上線下近70萬人次參與﹔與周邊商戶合作推出“票根聯動”消費場景,商戶銷售額提升9%。

  “奉賢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郊,展覽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市民游客才更願意來。”張雪鬆說,“大館做通史,我們做專題﹔大館重文物,我們重體驗。”正是這種差異化策略,讓奉賢區博物館從長三角地區眾多文博場館中脫穎而出。

  自2019年新館開放以來,奉賢區博物館每年推出原創精品大展,掀起觀展熱潮,其中,“與天無極——陝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入選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今年6月開展的大唐生活美學展在策展理念上大膽創新,與熱播影視劇IP結合,將“體驗”做到了極致。策展團隊編制了《唐代“穿越”指南拓展知識冊》,設計了胡商、樂伎、禮官、武官、書生5種身份,觀眾可在觀展前抽取身份卡,根據卡面線索尋找文物,實現“角色扮演式”觀展。尾廳還原了唐代長安西市場景,設置太白酒肆、蘭台香署、煎茶坊、博弈館、唐風劇場等體驗空間,增強互動性與趣味性。博物館劇場上演詩劇《看盡長安花》,為觀眾奉上精彩的視聽盛宴。

  除了重磅大展,奉賢區博物館還策劃推出了不少“小而精”的專題展覽。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奉賢區博物館與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合作舉辦“地雷的神奇故事”科普展。“這個展覽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地雷,介紹地雷的制作方法和戰術、戰例,講述地雷戰英雄的故事,吸引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觀展。”張雪鬆說。

  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奉賢區博物館積極開展“社會大美育”,結合館內展覽,推出“我們的節日”“小小講解員”“奉博講堂”和“匠·藝”手工系列等品牌教育活動,打造精細化、特色化研學服務體系,滿足多元需求。開館至今,共舉辦各類社教活動超1000場,線下參與者超40萬人次。此外,還運用數字技術擴大傳播力,推出線上展覽、雲課程等。

  2021年,奉賢區博物館成立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下設紙制品保護和修復、油畫保護和修復兩個工作室,並於2022年取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証書,業務范圍涵蓋書法、繪畫、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檔案文書、油畫等。近年來,奉賢區博物館為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等20余家單位提供服務,累計修復紙制品文物300余件,保護、修復油畫作品200余件,與高校、文博單位共建“紙張科普基地”“紅色文化保護基地”“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上海工匠基地”,並舉辦主題展覽、論壇、學術交流會等,在業內產生較大影響力。

  自2019年以來,奉賢區博物館已舉辦過3屆上海國際紙藝雙年展。“紙作為承載人類思想的媒介,具有千變萬化的形態,賦予了藝術創作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希望通過雙年展的平台,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促進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張雪鬆說。

  據悉,“上善若水——2025上海國際紙藝雙年展”將於10月底開幕,匯聚來自全球27個國家的近百位藝術家創作的118件(組)紙藝術作品,類型涵蓋裝置藝術、雕塑雕刻、書法篆刻、繪畫、工藝品等,展現紙的百變創意與藝術的多元創新。

  “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文化價值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張雪鬆表示,奉賢區博物館將在辦好展覽、搭好平台、做好服務等方面持續下功夫,充分發掘優勢資源,積極開展交流合作,打造“海派”特色文博品牌,為公眾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