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瀘州+涼山 探索立體幫扶新機制

是互融,也是共享

2025年10月27日08:0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是互融,也是共享

近日,綠色啟航科技有限公司正開足馬力生產紙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攝

“昨天瀘州一家水果商又訂購了5000斤蘋果。”10月24日,鹽源春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林春告訴記者,與瀘州水果商牽上線,源於上個月底的一趟瀘州之行。

當時,在瀘州市江陽區結對幫扶工作隊的組織下,包括春樹電子在內的十余家鹽源企業組團赴瀘州,參加第四屆國際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向瀘州本地經銷商推介蘋果、核桃、花椒等鹽源特產。

這樣的活動早就在進行。2023年7月,瀘州市江陽區、龍馬潭區第四批幫扶工作隊趕赴涼山州鹽源縣、普格縣,立足“對方所需,己方所能”開展新一輪省內結對幫扶工作,產銷對接是重點之一。

“我們時刻問自己:為什麼來?來了怎麼干?能留下什麼?”共青團瀘州市委書記、瀘州市江陽區結對幫扶工作隊領隊汪顯介紹,兩年多時間裡,幫扶工作隊在互融共享機制中賦能兩縣多元發展,展開立體幫扶,向產業要效益,向教育要質量,向民生要溫度。

向產業要效益

蘋果“穿”新衣,烏雞“住”新房

鹽源全縣種植有超42萬畝的蘋果。入秋以來,蘋果陸續成熟,在鹽源各地的果園裡,都能看到採摘、裝箱、發運的忙碌景象。涼山州綠色啟航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也開足馬力——作為鹽源縣唯一的紙箱生產企業,他們忙著生產蘋果包裝箱。

“1000萬個訂單目前已經完成了700萬個。”10月21日,面對記者的採訪,該公司總經理侯德海直呼“搞不贏”。除了生產普通紙箱外,他們還要為果農定制高端禮盒、手提箱、異形箱等。

“我們梳理鹽源蘋果外銷堵點時發現,缺少紙箱生產資源、包裝成本較高,也是影響鹽源蘋果外銷的原因之一。”江陽區援彝干部趙柱良說,江陽區先后投入資金155萬元,並攜手中國電信、九洲集團等共同援建方,先后為該公司添置了平壓平模切機、瓦楞紙覆膜機、2.2米幅寬瓦楞紙板生產線,大幅提升包裝箱產能。“穿”上新衣的鹽源蘋果也插上電商的翅膀飛往全國,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另一頭,普格縣螺髻山烏骨雞科研選育基地裡,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購買雞苗的客戶。螺髻山烏骨雞是普格縣長期自然選育形成的地方品種,為有效利用這一特色資源,龍馬潭區對口幫扶工作隊引入供銷合作社、成立公司、建設科研選育基地,讓烏骨雞“住”進新房裡。

“去年,基地共發放22萬羽雞苗,其中10萬羽養大后的烏骨雞銷往外地市場,為當地村民帶來了400萬元收入。”龍馬潭區結對幫扶工作隊領隊胡良介紹,如今,普格縣地方品種烏骨雞已基本形成“山上育苗提純、山下散養推廣”模式。

向教育要質量

“瀘州班”進駐,半山建新校

結緣於“瀘州班”,鹽源縣民族中學高二年級語文教師田玉婷和瀘州教師曾宜月成了好友。在江陽區深化“校聯體”結對幫扶措施下,從2020年開始,11名來自江陽區各學校的支教教師,在鹽源縣民族中學高中、初中分別組建“瀘州班”,曾宜月就是其中一個“瀘州班”的班主任。

“江陽區的老師分享了他們的先進教學管理經驗和方法,通過集體教研活動探討解決具體教學問題,這對我們的學科教學水平提升幫助很大。”鹽源縣民族中學副校長沈應剛說,在2024年全國高考統考中,“瀘州班”學生包攬了該校文科本地應屆生前三名。

不僅帶來教學模式,還要新建學校。位於普格縣蕎窩鎮半山腰上的城西村幼兒園,是龍馬潭區援建項目之一。該園共投入幫扶資金1300萬元,總建筑面積3200余平方米,設有4個教學班,配備床上用品、飲水設備、電化教學設備等,吸引超100名幼兒就讀。

“以前山上的孩子想要讀幼兒園,只能去山下的蕎窩鎮,下山路程就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家長要干農活,接送不方便,這導致很多當地小朋友不能上幼兒園。”蕎窩鎮中心校校長、城西村幼兒園負責人林偉偉對龍馬潭區的幫助滿懷感激。

向民生要溫度

近水解久旱,家門口務工

在江陽區對口幫扶鹽源縣指揮部的牆上,張貼著一份由該縣梅雨鎮蝦耙溝村村民和蝦耙溝小學師生送來的感謝信,信的內容是感謝江陽區解決該村用水難的問題。

由於地質滲漏、枯水期干旱等原因,蝦耙溝村曾經每年有半年時間井中無水。“全村3300多名村民中,有一半以上日常要靠挑水、背水緩解飲水困難,有時還會因為用水鬧糾紛。”蝦耙溝村黨支部書記華友祿說,村頭山上就有一股山泉水源,但村裡沒有資金引水,近水仍無法“解渴”。

去年,江陽區結對幫扶工作隊了解到這一困難情況后,投入66萬元實施梅雨鎮蝦耙溝村安全飲水工程項目,新建200立方米清水池和20立方米取水池各1口,鋪設輸水主管道和入戶管道共60多公裡,讓蝦耙溝村的3300多名村民都吃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

家裡通水后,村民林方敏建起了淋浴房,再也不用吊著桶洗澡了﹔村民林方武廢棄了旱廁,用起抽水馬桶,還買來全自動洗衣機。

不光是蝦耙溝村,普格縣大槽鄉特口村村民也從幫扶中得到實惠。龍馬潭區結對幫扶工作隊投入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幫扶資金36.95萬元,採用“支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運營模式,在村子發展起近百畝的蔬菜種植產業,實現一年三季蔬菜種植。

“每逢蔬菜種植和豐收,我都會到基地工作。”村民拉普莫日牛說,在家門口就能掙著錢,還能照顧家裡,“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