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21國記者,同到四川來看“花”
“那不是晚霞,那是火紅的攀枝花。”一句老歌詞,帶給人們對攀枝花之美的無限想象。10月20日,由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組織的亞太地區媒體代表團(含21國的23位記者),從成都乘坐高鐵前往“陽光花城”攀枝花,開啟了他們的體驗之旅。
“中國高鐵,一切都很棒!”
列車在崇山峻嶺間飛馳,平穩快捷的“中國速度”立刻成了外國記者們關注的焦點。他們紛紛舉起相機、手機,記錄下窗外不斷變換的風景。來自巴基斯坦薩瑪電視台的主持人伊爾凡·阿什拉夫說:“它如此精致如此干淨,車上工作人員井然有序……一切都很棒!”對中國高鐵的贊嘆在一句話語中流露出來。

伊爾凡·阿什拉夫在高鐵上拍攝風景。實習生 張雨欣攝
二灘水電站,連接兩顆“心”
外國記者們來到二灘水電站,宏偉的壩體與一條翡翠般碧綠的江水映入眼帘。斯裡蘭卡祖國報記者朱萬普拉格·薩奇特拉·伊蘭加·佩雷拉在車上指著江水連聲贊嘆,並詢問其名字。在得知這是“雅礱江”后,他由衷地感慨道:“這是在我們國家從未見過的景色,美得太不真實了!”

朱萬普拉格·薩奇特拉·伊蘭加·佩雷拉在拍攝沿途風景。實習生 張雨欣攝
人類創造的偉大工程,比大自然帶來的美景震撼更多。當代表團成員們深入二灘水電站內部,眼前的景象從自然的詩意切換成工業的史詩——蓋板下,巨大的發電機組與錯綜復雜又精密無比的系統高效率運轉,把滔滔江水變成人類社會的不竭能源。記者們穿行其間,感受到地面所帶來的明顯震動,紛紛驚嘆這硬核工程所展現的中國水電工程領域核心技術。不少外國記者舉著自拍杆和手機,仔細傾聽記錄著二灘水電站工作人員的講解,並留下一張意義深遠的合影。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亞太媒體團合影。實習生 張雨欣攝
相知無遠近,美景共真心。二灘水電站內部參觀結束后,人們來到壩上,那片純淨到極致的碧水再次成為焦點。有一位外國記者開玩笑地喊道:“真想跳下去!實在太美了!”大家在觀景台紛紛拍照留念。在這由硬核科技與絕美風光共同營造的震撼氛圍中,不同國籍的人們,有著共同的目的:“這次我要出片!”

隨機組成的“拍照搭子”在探討照片。實習生 張雨欣攝
在參觀水電站活動的尾聲,一位斐濟記者約阿尼·阿西奧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有些緊張,卻無比認真地用簡單的中文自我介紹著。“這裡……非常……漂亮!我愛……中國!I love China!”成功表達后,他興奮地笑著加了一句:“I love your language(我喜歡你們的語言)!”這一刻,無需更多言語,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心靈緊密相連。
篝火之夜,跟著傈僳人來“打跳”
午后,代表團走進了充滿民族風情的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色彩鮮艷、紋樣獨特的傈僳族服飾,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當得知來自這裡“阿木詩依工作室”的精美服飾作品,前不久亮相了第三屆中法時裝周舞台時,外國記者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圍繞在傳承人身邊,深入了解每一針一線背后的細節和故事。有記者還試穿了由當地繡娘手工制作的服飾,和大家一起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戲。

記者團成員身著傈僳族服飾。實習生 張雨欣攝
圍著篝火載歌載舞,這一習俗古已有之,在攀枝花當地稱為“打跳”。當篝火在夜幕下熊熊燃起,所有人的熱情被徹底點燃。在場的傈僳族同胞與來自亞太各地的媒體朋友們,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同心圓,伴著音樂的節奏盡情歌舞。這一刻,語言、民族和國界的區別都已消失,火光映照下的張張笑臉,勾勒出一幅世界民族大團結、文化交流共繁榮的生動畫面。

篝火晚會跳舞現場。實習生 張雨欣攝
活動結束后,意猶未盡的記者們登上大巴。他們透過車窗,向傳習中心的工作人員用力地揮手告別,久久不願放下。那不舍的眼神與揮動的手臂,無聲訴說著他們對此地的留戀與對這份真摯情誼的珍視。此次攀枝花之行,這些外國記者不僅目睹了中國的發展成就,更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開放包容的溫度。(實習生張雨欣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