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會在九寨溝舉行
人民網阿壩10月13日電 (記者王波)10月13日,“2025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會”在九寨溝舉行。
交流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本次交流會由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與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共同承辦。來自泰山、黃山、梵淨山、張家界武陵源、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丹霞山、神農架、鹽城濕地、四姑娘山、金佛山、三清山、新疆天池的遺產地管理機構代表及相關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深入研討,共同探索全球自然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未來。
專家做學術報告。主辦方供圖
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做專題報告。主辦方供圖
會議期間,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Milan Konecny分享了“數字地球”技術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前沿應用﹔肯特大學John MacKinnon教授系統闡述了增強遺產地氣候適應能力的科學路徑﹔北京大學陳耀華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國自然遺產保護的發展階段與未來方向,提出構建“遺產綜合體”的創新理念﹔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系統介紹了遺產地在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在生態保護、文旅融合、民生發展、科研賦能等方面創新舉措,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國內專家進行學術報告。主辦方供圖
科技創新成為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付碧宏教授展示了空間信息技術在九寨溝災后恢復監測中的創新應用,建立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四川大學第寶鋒團隊分享了九寨溝震損物源輸移與湖泊淤積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遺產地生態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遺產地的創新實踐備受關注。黃山風景區分享了其通過完善法規體系、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動綠色發展形成的“黃山模式”﹔丹霞山展示了將遺產教育融入社區發展,打造“自然學校”的成功經驗。
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近3萬公頃天然森林,是以大熊貓、金絲猴、紅豆杉、獨葉草等珍稀動植物及其自然環境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通過40年來的不懈努力,九寨溝植被覆蓋率達到82%,森林覆蓋率63.5%,水體環境質量長期穩定維持在國家Ⅰ類標准。2025年1-10月,九寨溝累計接待游客550萬人次,累計實現門票收入6億多元,同比分別增加26%和31%。
國外嘉賓認真聽取專家交流內容。主辦方供圖
會議期間,主辦方為參與2025年九寨溝國際自然教育志願者頒發証書、發布《2025年世界自然遺產教育九寨溝倡議》,並啟動2026年國際自然教育志願者活動,標志著中國自然遺產地在推動全球遺產教育網絡建設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本次會議凝聚了重要共識:面對氣候變化與多重挑戰,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必須轉向更智慧、更包容、更具韌性的治理模式。九寨溝的實踐深刻表明,真正的保護不是將遺產封存,而是通過科學、合作與創新,讓自然價值在動態發展中永續傳承。這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不僅屬於九寨溝,也應成為全球遺產的共同范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