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國之重器”突破顯著 中國方案惠及全球

2025年10月13日10: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之重器”突破顯著 中國方案惠及全球

風雲衛星、北斗探空等探測裝備不僅是“國之重器”,更是人類探知氣象奧秘的“千裡眼”“順風耳”﹔“風雷”“風清”“風順”等氣象預報模型越來越准﹔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走向世界……10月11日,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氣象工作取得的亮眼“成績單”。

他指出,“十四五”時期,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2024年全國氣象高質量發展指數較2020年提升18.35%。

5年來,氣象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構建了氣象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陳振林表示,風雲衛星、北斗探空、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數值預報模式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等前沿技術與氣象融合應用不斷深入,“風雷”“風清”“風順”“風宇”氣象預報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遠洋氣象導航、全球碳源匯監測核校等一批創新技術成果涌現。

“十四五”時期,氣象方面的“國之重器”突破顯著。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畢寶貴介紹,我國已建成以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為支柱,以地面氣象站、氣象探空、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溫室氣體觀測系統等為重要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陸海空天協同的綜合觀測體系。

“十四五”時期,“我國共發射5顆風雲氣象衛星,技術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顆’‘唯一’等關鍵詞來形容。”畢寶貴說。其中,“首次”是指風雲四號B星攜帶的快速成像儀,在全球首次實現氣象衛星區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鐘連續成像觀測﹔“首顆”是指風雲三號G星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實現全球中低緯度降水三維探測﹔“唯一”是指風雲三號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時段開展觀測的民用極軌氣象衛星,能更好地支持數值天氣預報6小時同化需求。

守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關鍵在於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防災避險、賦能發展的實際成效。陳振林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建成由9顆風雲衛星、842部天氣雷達、9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災害性天氣監測率提升到8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平均下降0.12個百分點。

“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數字預報體系能夠提前3天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提前15天預測全國性重大天氣過程,提前6個月預測全球氣候異常事件,提前1年發布氣候年景預測產品,氣象預報服務有力支撐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和相關部門、行業高質量發展。比如,今年5月底6月初,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現持續強降雨,多地發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氣象部門強化遞進式氣象服務,及時實施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果斷“叫應”相關責任人,支持成功轉移避險3904人。

陳振林表示,“十四五”時期,氣象服務國計民生成效更加顯著。據介紹,在助力生產發展方面,氣象服務覆蓋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大類,數字氣象融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十四五”時期,全國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1677億噸,人工防雹作業減少經濟損失約603億元。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減災服務司司長王亞偉表示,農業是與天氣氣候關系最為緊密的領域之一,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農作物的受災面積高達1000多萬公頃。干旱、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品質,也影響著農業耕地的資源利用、農業生態系統。

“十四五”以來,圍繞糧食保豐,氣象助力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與區劃試點工作。以冬小麥干熱風預警為例,及時提示相關部門採取“一噴三防”等措施,助力糧食增收83億斤。

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表示,“十四五”時期預報准確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天氣預報的內容從天氣現象、溫度、風等要素拓展到出行建議、風險提示、生活參考等,精細化氣象服務涵蓋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場景,覆蓋全國5萬多個景點,生活氣象服務指數增至70余種。“雲海、彩虹、霧凇、極光等景觀氣象預報讓公眾出游賞景從‘碰運氣’變為‘早預見’,高溫、花粉過敏等17類健康氣象預警產品受到百姓歡迎。”陳振林說。

此外,氣象氣候變化不僅事關一國、個人,更是國際、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十四五”時期,風雲衛星為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時觀測資料﹔訪問風雲衛星應用服務平台的國家和地區增長了107%﹔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注冊國家達到37個……風雲衛星被譽為服務全球的“中國星”。

7月26日,在上海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氣象局發布了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陳振林表示,“媽祖(MAZU)”的4個縮寫字母分別是“多災種、預警、零差距、普惠”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表明媽祖文化與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的理念高度契合。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定制式的預警系統、經過實踐檢驗的中國防災減災智慧和經驗,中國在全球氣象治理中更加有為有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