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科技賦能 全民協同 四川以韌性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人民網記者 朱虹
2025年10月13日17:3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今年10月13日是第36個國際減災日,主題為“投資韌性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十四五”以來,四川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災害監測預警和防范應對、應急處置、提升全民素養等領域持續加大投入,逐步構建起“科技賦能預警、設施筑牢防線、全民提升素養”的防災減災體系,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科技賦能,打通災害現場識別的“智慧眼”

四川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災、全年防地震,時常面臨大災考驗。近年來,極端自然災害事件頻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凸顯出抵御極端災害的韌性能力亟待提升。

今年6月底,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採集漢源縣、雅江縣53條山洪泥石流溝、51個森林火險區三維數據,基本覆蓋重點和高風險區域。同時,建設歷史山洪泥石流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數據集,強化災害要素識別訓練,部署衛星遙感處理平台,初步具備衛星遙感數據匯聚和匹配融合能力。

7月,雅安市漢源縣小堡藏族彝族鄉團結村在一天內發生了兩次泥石流,經過科學研判和提前轉移,40戶92人提前轉移。這得益於當時“山洪泥石流動態調查與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山洪泥石流精細化預警能力提升”等項目的實施。

在項目實施中,雅安“上新”了眾多科技含量高的監測設備和檢測手段。例如,布控的“相控陣”型測雨雷達,能探測到降水強度、降水移動方向和速率等參數,從而快速識別危險降水過程,特別是對尺度小、變化快的近距離對流天氣監測優勢顯著,從而提升天氣預警的准確性。

當時,該地正在試運行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相較於過去的“村村響”,這套系統一鍵就能同時通過固定終端大喇叭和手持終端發出警訊和對講,在交通中斷、通信中斷、電源中斷的情況下,還可待機15至30天。在“8·10”石棉縣草科鄉曹家山泥石流災害應對中,氣象短臨預報、山洪泥石流監測預警、災害現場快速識別與研判等關鍵技術,在事前預警和事后災害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森林草原防火領域,災害現場智能化識別研判技術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火場情況動態變化快,很難快速精准地研判現場情況,通過綜合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點監控視頻等手段,可更客觀、高效地進行火場偵查。”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舉例說,在今年“2·5”阿壩州壤塘縣森林火災扑救中,指揮中心調取高分衛星數據后,發現火場東北角還有過火區域,避免了火場清理不徹底的問題。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等實時數據支持下,目前已初步實現災情接報后30分鐘內提供山洪泥石流災害周邊信息,災后2小時內提供受損房屋、中斷道路等災情情況,災后5小時內完成災害現場風險評估,提供重點搜救區域。

打好科學應急“組合拳”,高效救援有保障

在涼山州的高山密林之上,一架中型無人機在高火險時段常態化開展空中巡護﹔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甘孜州瀘定縣綜合應急救援隊隊員駕駛充氣式救援艇開展水域救援訓練……這些場景中出現的各式應急裝備,都是四川省近兩年利用國債資金購置配備的。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充分利用增發國債項目,結合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實施預警指揮和航空應急能力提升2個項目,著力提升綜合風險監測預警、指揮調度、無人機平台救援等能力。

在提升綜合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方面,部署755套森林草原火險綜合監測站,森林草原火險多因子感知縣(市、區)覆蓋率提升到 63%以上﹔部署993套災害風險視頻監控系統,省級、市(州)級視頻資源池具備視頻匯聚能力大幅提升,災害重點縣(市、區)視頻監控覆蓋率提升到75%。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基本建立部、省、市(州)級貫通的視頻融合共享平台,達成消除多災易災地區監控盲區、災情監控更具時效性、重大風險研判更精准的目標,實現多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更加高效。”

各地也通過增發國債項目,對地方應急救援隊伍進行裝備配備和能力提升,補齊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短板。

“確定高度,勻速飛行,左手控制方向,右手控制速度……”一直以來,瀘州市應急管理局著力打造一支全域覆蓋的通信保障隊伍,提升基層應急通信保障能力,累計舉辦基層應急科技信息化專題培訓20期,培養無人機飛手465名。

四川地形復雜、山高谷深,災害發生后極易出現斷網、斷電、斷路的“三斷”極端情況,極大制約搶險救援效率。為此,四川通過國債項目配備部署1套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和16套中型復合翼無人機,綜合集成運用華為背負式融合通信系統、海能達集群窄帶語音系統、雙模衛星便攜站、衛星通信車等裝備,統籌協調三大運營商、華為等技術力量,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絡。

“四川災多災頻災重災急,應急管理應用場景豐富,科創優勢突出,具備應急領域國家重大項目在川落地的配套條件。下一步,我們要全力推動把‘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工程’‘西南區域應急管理綜合支撐基地’等重大項目納入‘十五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常態化科普,提升全民安全素養

設VR災害體驗屋模擬地震火災逃生、裝備科普區解析強制裝備用法、趣味答題強化安全知識記憶……前不久,“蜀安行·護萬家”2025安全應急文化比賽系列活動在眉山市丹棱縣舉行,吸引了許多當地群眾參加。

近年來,四川應急科普資源不斷豐富,已建成一批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安全體驗館等科普場所,常態化向公眾開放,提供自救逃生體驗和應急知識培訓等服務。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已連續九年打造“減災興川文化月”品牌活動,通過主題展覽、應急演練、科普講座等形式,線上線下累計覆蓋超4000萬人次,為構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社會氛圍奠定堅實基礎。

基層是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戰場”,群眾能識險、會避險,是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必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8月19日,甘孜州雅江縣氣象台發布強對流短時臨近天氣預報。腳泥堡村白姑組密石溝地質災害監測員白瑪翁姆巡查時發現,密石溝含有大量的石塊及泥沙,水渾濁不堪,結合降雨天氣預警,分析判斷存在發生泥石流災害風險,於是立即上報。由於轉移及時,受威脅群眾及施工人員216人成功避險。

每年汛期,這樣的案例都在各地發生。2024年,甘孜州對防汛防地災成功避險典型案例獎勵高達299萬元。對於甘孜州來說,此次獎勵可謂金額巨大。甘孜州防汛抗旱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成功避險案例進行獎勵,有利於激勵基層干部群眾積極投入防災避險工作中。這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就要大大方方獎勵。”

“防災減災救災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深化韌性建設,筑牢安全屏障,為四川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讓巴蜀大地更安全、更宜居,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