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畫像”分類施策 專業更加適配產業
成都市屬高職院校今年專業調整率達40%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實訓車間。
產業導師上課,智慧產線“搬”進了校園﹔衛星實時回傳,學生在實驗室與太空對話﹔骨干教師駐點,“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場景成為常態……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圍繞“多開設社會急需、家長和學生歡迎的專業”改革目標,聚焦全市產業“建圈強鏈”和“立園滿園”重大行動,堅持“面向實踐、面向產業、面向社會”,全力推進市屬高職院校專業“精准適配”,全面提升院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今年,成都市屬高職院校專業實際調整率達40%,新增緊缺專業共完成招生800余人。
為何調整
讓教育供給精准對接產業需求
在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衛星通信實訓室,一組學生正圍繞高性能計算機,專注處理從衛星實時回傳的多光譜遙感影像。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今年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省高職院校中首個空天產業學院,並同步增設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專業。
這樣的場景,正是成都以“產業需求側”精准牽引“教育供給側”改革,推動產業鏈、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的縮影。
“成都市現有4所市屬高職院校,共開設專業162個,近三年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4萬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但仍存在對產業發展趨勢不夠敏感敏銳、產教融合不深不實、專業布局重復交叉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成都印發了《成都市市屬高職院校專業優化調整實施方案(2025-2027)》,通過分類推進、分步實施、分校行動,有力有序推動4所院校專業優化調整。同時,制定“紅黃牌”專業清單,推動停辦一批紅牌專業、改造一批黃牌專業、合並一批重復專業、新增一批緊缺專業、保留一批優質專業。計劃到2027年,專業調整率達88%,與園區重點產業匹配度達100%,形成產教融合發展新生態,打造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先行區。
如何調整
精准“畫像”后分類施策
“市屬高職院校專業優化調整,核心驅動力來自產業發展,根本目標是提升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面對職教專業與產業需求的錯位難題,成都市引入四川省教育評估院第三方機構,創新構建“產業牽引—質量共建—結果賦能”三維閉環評估體系,對市屬高職院校招生專業實施全覆蓋、全周期診斷評估。同時,建立全周期溝通機制,充分吸納院校意見建議,並為各校專業精准“畫像”,“一專一策”制定個性問題清單。最終,明確紅牌專業21個、佔比13%,黃牌專業27個、佔比17%。
在對專業“全面體檢”的基礎上,成都市通過分類施策、有力有序推動4所院校專業優化調整。
在穩妥停辦合並專業方面,建立“轉崗培訓+企業實踐+過渡期政策”組合包,實現停辦專業專任教師全部順利轉崗(除1人退休),確保3100余名學生安心完成學業,實現1700余台/套設備“零閑置、高效益”轉化。
在系統升級改造專業方面,設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通用課程模塊89個,將203個真實項目融入課程﹔新建或改造企業場景實訓基地73個,校企合作開發教材48部﹔聘請92名企業技術骨干擔任產業教授(導師),累計承擔88門實踐課程。
此外,在按需新增緊缺專業方面,通過“引進+轉崗”雙路徑,柔性組建專兼結合團隊﹔與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新增專業核心課程25門、核心教材14部﹔與國星宇航等企業新建智能網聯人才培養中心等校內外實訓基地28個。
據統計,2025年,4所市屬高職院校已停辦合並商務英語等專業25個、升級改造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27個、新增無人機測繪技術等急需緊缺專業13個,實際調整率達40%,超額達成年度目標。
成效幾何
高職院校“建”在產業鏈上
一邊是校門打開,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將企業產線“搬”進了課堂﹔一邊是廠門敲開,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已派出教師進駐14個產業園區。“一引一派”間,打破了校企間的物理圍牆,實現了雙向賦能。
調整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以優質專業持續深化產教融合,4所高職院校已與新華三、卡諾普等企業共建工匠學院、特色產業學院等38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31個,開設訂單班51個。校企合作開發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等標准68個,從源頭提升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
“專業優化調整是立足城市發展需求、前瞻布局人才培養的務實之舉,通威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共建產業學院,正是政策導向下的生動實踐。”通威農發相關負責人介紹,雙方將圍繞微藻高效育種、循環水養殖、智能工廠等產業前沿方向布局專業合作。
“通過調整專業,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既能提升學校辦學活力與聲譽,打造特色專業品牌,也為學生開辟了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實現了園區、學校、學生與企業的多方共贏。”成都市機器人產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過一系列優化調整,成都市屬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全市16條重點產業鏈的對接率,由53%提升至66%﹔與全市35個產業園區構建深度聯動機制,對接率由59%提高到67%。
下一步,成都市將持續推進市屬高職院校專業優化調整,落實新增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訓基地“四個到位”,深化“校局地”共建、“校企校”合作等創新舉措,建好在蓉高校“立園滿園”工作站,打造高校、園區、企業精准對接的實體化樞紐平台,探索試點院校師生創新創業中心,為高質量完成市屬高職院校專業優化調整目標夯實基礎。(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宋妍妍 攝影 張青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