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微改革”如何撬動高質量發展“大棋局”?
一年前,成都市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拼經濟搞建設,關鍵在產業,重點抓園區,最終看質效。質效如何提升?方式有多種、維度有多個,其中最直接有效的無疑是“要注重改革賦能、高效發展,提高園區運營水平”,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因地制宜摸索“管理機構+運營公司+N”運營模式,在可持續的效能管理和市場效率上實現有機融合。
近一年來,圍繞各自優勢產業,產業園區以“微改革”為切口,精准切入園區運營肌理,著眼於機制堵點、運營痛點和賦能斷點,通過一系列微改革措施,逐漸實現了管理效能、市場效率從“量變”到“質變”的推進。那麼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各產業園區是如何解題破局,借力運營水平提升,推動“立園滿園”提升質效的呢?記者走進多個產業園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出來的機制破冰
園區運營模式重組的進階
秋日午后,陽光洒在東郊記憶SOARIN的店招上,伴隨著磨豆機的嗡鳴聲,主理人趙明將一杯拉花拿鐵端到客人面前。
“你看這一排復古西裝,每件都講述著上世紀的故事。”在他看來,這裡不僅是咖啡館、服裝店,還是一個社交空間、一種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在東郊記憶,這樣的復合型業態並非個例。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圍繞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要求,強調要高質量推動城市更新。因地制宜、科學有序開展城市更新,成都在工業遺產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而東郊記憶這座由老廠房蛻變而來的藝術園區,通過工業遺址的空間特色與潮流元素的創意融合,讓整個園區變身時尚秀場。
不久前,中央電視台《解碼文化印記》節目將鏡頭對准了這裡。鏡頭下,游客穿梭於復古咖啡館與賽博朋克風的裝置之間,毫無違和感地感受著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渾然天成的活力並非一蹴而就。時光回溯到幾年前,這裡也曾陷入“房東思維”困境。業態零散、重復,導致工業遺存的文化價值未被充分激活。這種因體制機制不暢導致的“沉睡”,在當時並非孤例,它折射出行政化管理與市場化運營需求之間的矛盾。
轉機始於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一場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改革在此啟動,成都傳媒集團公開挂牌引入專業運營團隊“東方正火”。
“讓專業團隊做專業的事”,成都傳媒集團本著這一理念,改革“第一刀”落在自己身上:旗下原有的物業公司、旅行社等全部退出,徹底為專業團隊讓路。這一退,“騰退”出了管理與運營的“有效空間”﹔這一進,是重塑角色的理念與生態再造的勇氣。
由此,一個清晰的“管理機構+運營公司+N”模式逐漸成形:成都傳媒集團作為管理機構,專注於戰略把控與安全監管﹔東方正火作為運營公司,全權負責園區的業態規劃、品牌招商與生態培育﹔而“N”,則被重新定義為商戶與主理人,他們不再是單純的租戶,而是與園區共成長的“青春合伙人”。
“我們拒絕過能帶來短期高租金的國際知名品牌。”運營方東方正火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從“管理者”到“運營者”、從“收租者”到“合伙人”的角色轉變,這一轉變催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每一家店如同一顆種子,在工業遺存的土壤裡生根發芽,共同構成包羅萬象又自成一格的生態群落。
東郊記憶園區的蝶變新生,走出了城市更新中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的東郊記憶模式。數據証明了其作為城市文旅新地標的超凡魅力——
截至目前,引入21家全國首店、23家西南首店,聚集超300家商企和主理人潮牌,年客流量突破1700萬人次,成為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典范。事實上,在成都,探索運營模式迭代的不隻此處。
在天府軟件園青城園區,另一場機制探索也在上演。作為成都高新區、錦江區和都江堰市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結對合作的首個產業載體,它面臨的是如何實現“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的課題。在這裡,“領導小組+管委會+公司”的模式應運而生。管委會與市場化平台公司“高都公司”實行人員交叉任職、一體化運行,精准選擇文化旅游、數字經濟、醫療健康和低空經濟四大產業賽道,產業招商小組覆蓋從項目接洽到落地的全流程,並建立了直達決策層的快速溝通機制。
“這種機制創新所營造的一流產業生態,讓企業更有底氣敢闖敢試、安心發展。”去年11月落戶的成都星思衛星通信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艾孜買提對此感受頗深。
正如成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總經濟師、青城合作片區管委會主任姜小龍所說,管委會和高都公司人員交叉任職與一體化運行,提升了決策響應效率,服務更加高效,機制優勢進一步放大,從而提升了產業吸附力。成效是顯著的。截至今年9月,園區已注冊落地企業41家,入駐企業營收近10億元,預計全年營收將突破15億元,全年繳納稅費5000萬元。
在成都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以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為目標,“領導小組+法定機構+專業公司”運營模式應運而生,省內第一家法定機構成都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發展服務局負責商務區內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產業發展、綜合協調等行政事務工作,通過創新協同治理服務模式走出了一條機制體制改革之路,最大限度釋放出體制活力,讓園區在市場化運作下更加靈活高效。
在成都影視城,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郫都區組建成立成都影視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構建“管委會+平台公司”運營機制,實現園區規劃建設和產業招商運營一體推進。得益於運營模式的靈活高效,成都影視城正在成為眾多劇組拍攝首選地。
“融”出來的改革實效
園區擴權賦能中的“微創新”實踐
“企業最看重的是效率。辦事效率起來了,園區就有了活力。”在雙流經開區企業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中心,管委會企業服務部部長邱永福告訴記者,這裡最早是開發區的黨群服務中心,眼下打造成了企業綜合服務中心承載地。
過去,企業辦事“跑多次、進多門”,園區管委會雖有服務之心,卻常受限於審批權限。今年7月,雙流經開區專門成立了企業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啟動以來,通過區級駐點單位的“擴權”,賦能園區運行效率提升,打通了企業服務“最后一公裡”。一方面,圍繞企業引進落地、項目投產經營、証照審批服務等需求,將原來由區政務服務管理和行政審批局等6個區級部門審批辦理的44項管理權限,集中下放(下沉)至園區管委會辦理,以工業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為例,初審時間從10天以上縮短到3天以內。
另一方面,針對企業高頻辦理事項,該中心開設行政審批、政策服務等4個窗口,從注冊到運營一站式服務,在此過程中,區級駐點單位對派駐審批專員充分授權到位,滿足企業就近辦理需求。與此同時,規自、環保、住建、行政審批等區級部門共8名工作人員長期駐點園區辦公,為企業現場辦理企業登記注冊、市政設施建設、節能審查、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出具規劃函復意見書等事項,基本實現“辦事不出園區”。
以園區鏈主企業紐瑞特醫療為例,其將於近期投用全國首台商用Cyclone IKON 30MeV(兆電子伏特)回旋加速器,其間需辦理多個資質証明,過去要跑多個部門,現在受益於多部門駐點辦公,園區服務大廳內即可辦理。
效率改革帶來的改變,是企業時間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雙雙降低,其影響遠不止於審批大廳內,更延伸至全球貿易環節,重塑產業發展的速度。一個生動的案例是:從北歐深海到成都市民的餐桌,冰鮮三文魚的旅程在過去需要4-5天,如今最快僅需48小時。
這背后,是推動實施的一系列通關便利化“微創新”。“7×24小時”通關保障了生鮮貨物隨到隨報、隨到隨檢,即便在深夜或周末抵達,也能即刻辦理通關手續。“兩段准入”監管模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貨物在完成口岸基礎檢疫后先予提離,將后續的檢驗作業延后至目的地完成,極大壓縮了貨物在口岸的滯留時間。
據數據顯示,雙流國際機場今年1-8月貨郵吞吐量高達47.9萬噸,同比增長19.0%。高效便捷的航空物流通道,如同一條強勁的動脈,吸引了東航冷鏈西部生鮮港等鏈主企業落戶,並帶動了一批貿易、加工及新零售企業在此聚集,助力航線資源向“口岸經濟”深刻轉型。
不隻於對外部市場的“鬆綁”,同步進行的還有向內部要效益的自我革新——一場刀刃向內的組織架構優化正在全面鋪開:將原西航港經濟開發區與航空經濟區管委會整合至雙流經開區管委會,實行經開區管委會與航空經濟局、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一體運行,統籌園區建設與管理。
原有21個科室整合為9個“大部室”,人員統一調配、職責融合——看似簡單的合並調整,蘊含著空間整合與職能重組的深意,其目的是徹底打破過去的部門壁壘,構建“專業集成、權責明晰、運轉高效”的運轉體系,讓服務響應更快,資源調配更優,最終讓企業受益。
同樣的邏輯也應用於金堂經開區的“大科室制”改革中,其核心目標直擊產業化項目落地過程中辦事環節多、審批程序復雜、部門協同不足等痛點。在世鑫新材料副總經理黃文看來,這一模式不僅有了制度層面的改變,更增強了企業的獲得感。“管委會協調多部門,對政務審批、要素保障等統籌推進,專員‘一對一’服務全天候響應我們的各種需求,順利促成項目5月完成土地出讓,6月即進場施工。” 黃文一邊介紹一邊點頭稱贊。
“打”出來的多元化組合拳
精准靈活“微改革”繪就活力迸發新圖景
改革的成效,要最終體現在產業生態的繁榮與韌性上。在成都,各大園區在提升自身運營水平的探索中,並未追求“大而全”,而是圍繞自身產業特質與發展階段,打出了一套套精准務實的“運營組合拳”。
在天府菌都農業產業園,園區管理者思考的是,如何將流通優勢轉化為產業“增量”?他們的“拳法”核心在於“科技賦能”。
走進食用菌菌種繁育及設施工廠化栽培示范基地,技術人員穿梭在大棚中,仔細記錄著生長數據……依托全國最大的羊肚菌交易集散中心,這片土地承載了全國90%羊肚菌交易量,去年交易額達80億元。如此龐大的交易量是如何實現的?園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合作,在此打造了食用菌菌種繁育及設施工廠化栽培示范基地。這正是運營的關鍵一招:主動引入頂尖科研團隊,破解產業技術瓶頸。園區摸索建立的“科學家+企業家+技術人才”協同模式,有效地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
“我們開展了黑皮雞樅、香菇、毛木耳、靈芝等品種或菌株的引育、馴化和篩選,獲得高產優質或特異種質10余個。”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創新團隊副研究員嚴俊杰介紹道。
“食用菌產業從品種引進到規模化種植,每一步都離不開專業科研團隊的‘保駕護航’。”天府菌都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孫霞表示,這套“拳法”產生了“1+1遠大於2”的效應。自合作以來,園區食用菌交易額提升了20%,更助推金堂產的優質食用菌成功打入歐美等國際市場。
在天府軟件園青城園區,“資金鏈”的精准注入與高效循環,則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聚集提供了另一股關鍵推力。園區創新運用資本招商模式,依托策源資本、高都公司等國資平台,在青城合作片區設立了規模達10億元(首期3億元)的共創產業基金。這隻基金聚焦片區主導產業,充分發揮“以投代補”的杠杆作用,為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該基金已成功招引落地投資額達30億元的協鑫集團數智科技總部項目。
“在園區的積極協調與幫助下,我們順利完成了兩輪共計6000萬元的融資,目前資金均已到位。未來這些資金將全部投入新產品的創新研發中。”成都協鑫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袁志興表示,這種強有力的、直達痛點的金融賦能,是企業最終選擇落戶於此的重要原因。
在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運營“拳法”更顯系統性與整體性。“我們正致力於系統性打造一個從技術轉化到市場開拓的全周期賦能生態。”四川隆康高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利向記者描繪了這樣的圖景:園區通過精准引育企業、強化技術平台支撐、完善資金配套,並成立產業聯合會,輸出一體化解決方案,為每一位入駐的“創業者”提供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方位支持。
從“科技拳”“金融拳”到“生態服務拳”,各大園區通過一系列目標精准、打法靈活的“微改革”組合拳,助推運營能級提升,共同繪就活力迸發的生動圖景。
調研筆記
於微瀾處破冰
園區“微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仲秋時節的成都,空氣中偶有暑熱的余溫。各大產業園區裡,關於“如何運營好一座園區”的思考與實踐,仍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站在東郊記憶保留完好的紅磚煙囪下,耳邊是音樂工作室傳來的隱約鼓點聲,不遠處是“成都”牆前游客的歡聲笑語。從“一度遇冷”到人潮涌動,在這裡,人均消費500元的沉浸式餐廳蜀宴賦與隔壁20元的奶茶店同樣排起長隊,工業遺跡的厚重與時尚潮流的輕靈相互滋養。這份繁榮,源自那場“壯士斷腕”般的改革。改革所展現的斐然成效,發端於“讓專業歸位”的運營智慧。
同樣以注入源頭活水為目的,雙流經開區的“大部制”改革看似是管理架構的調整,實則是一場機制變革——
不止是幾個部門簡單地合並,而是服務邏輯的重建,所有行政資源、服務要素圍著企業的需求轉。從“高頻事項下沉”到“4大關鍵部門駐點辦公”,每一個微小的流程優化背后,都向傳統行政慣性與部門合作壁壘發出挑戰,背后蘊含著無數溝通、協調與博弈。最終,為了降低企業的制度性成本,讓園區運營真正服務於企業經營。當得知挪威三文魚能以48小時的極速從產地抵達成都市民餐桌時,看到的已不僅是物流效能的強大,更是一整套由園區主導、多方協同的服務系統高效運轉的成果,是“微創新”織就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全國各地產業園區都在從“規模擴張”走向“質效提升”,運營能力成為新的競爭關鍵。
調研過程中,記者試圖梳理成都“3+22+N”產業園區在運營改革實踐中的“進階”軌跡。事實証明,這場改革不是某個園區的單點突破,而是各產業園區的百花齊放、百舸爭流——各產業園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之路。
從機制創新、擴權賦能到生態構建,在這場百舸爭流的探索中,“立園滿園”,其深意早已超越物理空間的入駐和企業數量的增加,更在於建機制、活生態,滿活力、促動能。一個個看似微小的創新,恰如一套套“組合拳”,精准作用於園區運營的關鍵環節,水滴石穿,一子落而全盤活,激活著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一步步寫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答案。
智庫視角
突出空間融合與聯動,完善產業園區治理的政策體系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盧燕群
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的要素。自去年全市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以來,成都注重空間融合聯動,推動區域生產力布局持續優化,構建起“3+22+N”園區體系,通過標杆引領、新興示范與特色支撐的體制構建,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促使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不斷凸顯,“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矩陣不斷放大,企業主體活力持續增強。
從大刀闊斧整合優化園區架構、明晰產業邊界、推行“園區事園區辦”,到深化“管理機構+運營公司+專業平台”模式、引入市場力量、優化服務流程﹔從高頻次、大范圍的“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到286項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逐步形成一個更具響應性、適配性的產業服務生態。全域空間承載能力穩步提升,重點產業園區擴區與新建工作穩步推進,一批特色化、專業化園區加速涌現,園區治理體系持續完善,項目審批流程不斷優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推進,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為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推動產業空間協同聯動,要因“地”制“產”,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推動產業“立園滿園”,關鍵是實現“政策引導—空間優化—產業集聚—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環,最終推動產業園區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型。立足新起點,應堅守戰略定力,推動產業園區由“立園”向“滿園”邁進,實現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是持續優化空間布局,高標准編制發展規劃、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全面實現“多規合一”,系統謀劃園區規模,為重點產業鏈建設留足空間﹔推動重點產業園區擴區與新建,打造一批特色化、專業化園區,進一步拓展產業承載空間。
二是強化園區聯動與產業協同,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推動主攻產業產值和企業數量顯著提升,加快打造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聚區﹔深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頭部鏈主企業落地,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
三是完善治理政策體系,常態化開展專項行動,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支持金融機構開發創新產品,引進培育急需緊缺人才,籌集創業空間,支持初創企業“拎包入住”,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園區高質量發展調研組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盧佳麗 吳怡霏 黃雪鬆
賽迪四川 殷長明 徐楊嵐 王詩宇 成都市工信院 蒲玉 楊琴 熊雪朋
統籌 楊揚 張婷婷 張元龍 李影 何曉蓉 張舟 張渝 單正華
出品人 高齊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