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后評估四川各地拿出“體檢報告”

近兩年來,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的統一部署和積極推動下,全省各市(州)人大常委會將立法后評估作為提升地方立法質量的新引擎。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各市(州)嚴格按照“立法項目有特色、立法過程有經驗、法規實施有效果”的標准,結合本地實際,各選擇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評估,形成了一批科學有據、內容詳實的評估報告。
在評估工作方式上,各地勇於創新,注重特色化、多樣化和廣泛性。眉山市、廣元市、阿壩州結合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資源特色,分別選取《眉山市三蘇遺址遺跡保護條例》《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作為評估對象。綿陽市在開展《綿陽市養犬管理條例》立法后評估工作中,組織對條例進行全覆蓋執法檢查和實施情況專題詢問,並委托市經濟社會調查隊開展專業調查。在評估報告的起草和成果運用上,各市(州)從不同維度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質量與實施情況進行了深刻剖析和評價。宜賓市分析了《宜賓市機動車停車條例》與本地區其他地方性法規之間的協調關系。廣安市在《廣安市城鄉污水處理條例》立法后評估報告中對條例實施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成都市對《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立法后評估的最終目的是推動法規的完善和有效實施。資陽市健全《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配套制度,編制安岳石窟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建立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並聯合開展執法巡查。《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施行以來,遂寧市城市生態顯著改善,市民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滿意度達90%以上。
從樂山的世界雙遺產保護,到全省各地的歷史文化傳承、城市精細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后評估正在以其獨特的“體檢”與“把脈”功能,推動著地方立法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