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過”到“留下” 四川井研如何用“一頂帳篷”讓人不想走?

這個國慶,四川樂山市井研縣用一頂帳篷、一場音樂節,讓縣城文旅成功“出圈”。
從游客“順道停留”到“專程前往”,從“一日游”到“多日留”,井研以“濕地+音樂”為舞台,以消費券為紐帶,以全域體驗為閉環,打造出持續六天的“潮力崛醒”帳篷音樂節,不僅點燃了假期文旅消費新熱點,更為小縣城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熱鬧非凡的音樂節現場。成都潮力崛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供圖
自然舞台“唱響”生態經濟
清晨的研溪濕地,水面映著白鷺的影子,蘆葦隨風輕擺﹔夜晚降臨,96米長的舞台燈光璀璨,與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輝映。這不是傳統的“空地上搭台”,而是將音樂現場巧妙“搬”進濕地公園,讓青草、碧水、飛鳥成為舞台的自然延伸。坐在草坪上聽歌,既能聞著青草香,又能看著白鷺從水面掠過,在自然與音樂的交融中,真切感受到“好風景裡藏著好體驗”。
這種“生態打底、文化添彩”的模式,讓井研的文旅特色更加鮮明。國慶期間,研溪濕地接待游客24.4萬人次,佔全縣游客總量的62.16%。昔日市民散步的濕地公園,如今成為能夠休閑放鬆、感受文化氛圍的綜合場所,帶動周邊餐飲、民宿一起“熱”起來。
把舞台“搬”入濕地公園。成都潮力崛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供圖
全齡共鳴曲,一首歌讓三代人同頻
當騰格爾唱響《天堂》,爺爺們跟著哼唱﹔戴佩妮演繹《你要的愛》,讓姐姐們嘴角上揚﹔姜育恆的《再回首》,勾起父母輩的青春記憶﹔江映蓉登場,瞬間點燃年輕人的熱情——這場覆蓋“60后到00后”的音樂節,讓每個年齡層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旋律。
草坪上,隨處可見合家歡的溫馨畫面。有的家庭鋪著格子毯,媽媽擺上水果、零食,爸爸抱著孩子舉高高,孩子的笑聲混著音樂飄遠﹔有的祖孫三代圍坐在一起,爺爺給孫子講老歌裡的故事,奶奶則拿著手機拍下舞台上的精彩瞬間。晚風從河邊吹過來,帶著水汽的清涼,鼓點的律動輕輕拍在心上,不少人說:“這比去擠熱門景區舒服多了。”
來自北京的王先生專程追隨偶像騰格爾而來:“不僅圓了現場聽歌的夢,還逛了濕地,用消費券品嘗了當地美食,這趟來得值。”
本地居民李阿姨帶著孫子連續兩晚到場,“感覺咱井研越來越熱鬧了”。
這種“全齡適配、全家共享”的氛圍,搭配實實在在的消費優惠,讓井研的“文旅IP”更具吸引力。
騰格爾在音樂節上表演。成都潮力崛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供圖
一張門票的全域旅行
在井研,音樂節門票不僅是入場憑証,更是一張全域旅游的通行証——與峨眉山景區實現優惠互通,互享優惠購票。與政府發放的50萬元消費券疊加使用,游客能更便捷地體驗井研的各種特色。
成都游客周先生一家深有體會:“本來計劃住兩天,結果覺得沒玩夠,多待了一天才走。”這種“一張票玩遍全城”的設計,讓文旅體驗從“音樂節當天熱鬧”延伸為“吃住行游購娛”的全套體驗。
國慶期間,研溪濕地公園人氣滿滿,雷氏民居、廖平經學堂裡滿是體驗的游客,鄉村農家樂也迎來不少客人。
數據最具說服力:國慶期間,井研旅游綜合收入達1.38億元,縣城及周邊酒店入住率大幅提升,使用消費券的餐館日均營業額比平時增長30%以上。
一張小小的門票,把“聽音樂”和“游井研”串了起來,變成“吃住行游購娛”的全套體驗,讓游客更願意留下來慢慢玩。
音樂節會場內的小吃攤。井研縣委宣傳部供圖
小縣城的“留量”密碼
“白天逛濕地,體驗特色美食﹔晚上聽音樂會,用消費券吃飯住宿還劃算,感覺把井研的特色都體驗到了,這樣的假期才叫舒服。”成都游客張先生一家的反饋,道出了井研模式的成功秘訣。
不盲目跟風搞“網紅打卡地”,而是深挖自身濕地生態、農民畫、鹽文化等特色資源﹔不搞“虛頭巴腦”的營銷,而是用“真金白銀”的消費券降低游客消費門檻﹔打破“演藝歸演藝、旅游歸旅游”的分割思維,將音樂節與餐飲、住宿、文創等環節深度聯動。井研的實踐為省內外縣域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這個國慶,研溪濕地六天持續的歌聲裡,藏著井研的“蝶變密碼”。從“藏著特色的小縣城”到“人氣十足的文旅熱點”,井研的蛻變証明:小縣城不用羨慕大城市,只要珍惜並用好自身優勢,找對創新路子,真誠對待游客,就能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實習生馬顥睿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