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美好生活 我在成都慶豐收

人民網成都9月24日電 (記者朱虹)大地豐收開場禮、智慧農機豐收炫舞、“天府源”鄉村市集,一系列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活動齊聚一堂……9月23日,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在大邑縣天府數字農旅產業園(稻香漁歌)啟幕。
本屆豐收節以“慶農業豐收·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深度挖掘天府農耕文化、都市農業特色與川西民俗風情,以“1個主會場+N個分會場”聯動模式,全域呈現“科技感”與“蜀風韻”並重、“未來味”與“煙火氣”交融的節慶場景,是一場集農產品展銷、農耕體驗、文體娛樂、享受美食於一體的豐收大聯歡。
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在展演區南側,一場別開生面的“共拼豐收圖”活動引起廣泛關注——農民群眾用紅豆、玉米等五谷雜糧,共同填充一幅30平方米的糧倉豐收圖,無人機從空中記錄下人與畫相融的溫馨圖景,生動詮釋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安穩與幸福在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一步步變為現實。
豐收的背后,是成都堅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質高效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堅韌和擔當。今年以來,成都市扛穩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守牢建好都江堰精華灌區優質良田,提質建設“一帶十五園百片”糧油園區,示范打造72個省級千畝展示片和30個萬畝“噸糧田”,多措並舉促進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成都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總產30.2萬噸、同比增長3.8%,綜合單產280.1公斤/畝,同比增長1.9%﹔上半年,全市水果、茶葉、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3%、5.3%、3.0%,生豬出欄199.3萬頭,水產品產量6.97萬噸,建設高標准農田21.5萬畝,農業生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目前,在政策有力支持引導下,優質良種廣泛落地,高產技術深入田間,智慧農機高效運作,成都市474.5萬畝大春糧油作物長勢穩健,一片豐饒景象席卷田野。全市五成秋糧顆粒歸倉,晚秋作物已播栽53.16萬畝,全年糧食總產有望突破236萬噸,超大城市展現出更加堅強有力的“壓艙石”作用。
據了解,成都即將印發《關於提質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加快構建生產供應鏈、品牌價值鏈、科技創新鏈、政策生態鏈“四鏈同構”的現代糧油產業體系,力爭到2030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力爭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通過各種舉措,全市糧油全產業綜合產值預計突破500億元,現代都市農業將持續領跑西部地區。
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值得關注的是,成都特色農產品的品牌魅力正持續釋放,越來越多承載“天府之國”豐饒物產的優質好物正走向世界。本屆豐收節充分發揮平台經濟效能,著力打造金秋消費季“天府源”品牌主題展區,有機融合鄉村市集、“一縣一品”專區、川供集市三大特色消費場景,構建層次豐富、亮點紛呈的“天府源+豐收好物”展銷體系。
線下展位試吃問詢、合作洽談人流如織,線上直播間熱度不減,主播一邊推介產品,一邊帶網友“雲逛展”,助力“蓉字號”農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預計此次活動線上線下銷售額將突破百萬元,實現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與鄉村消費活力的雙重提升。
“這次活動,把全市最具代表性的農特產品集中展示推介,邀請市民與成都農產品來一場舌尖對話,既展現了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又讓美味與品質觸手可及,同時也帶動農民群眾增收,非常有意義。”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豐物賣出好價錢,不僅基於過硬品質,更在於價值的提升和市場的認可。成都深入推進“1+5+1”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依托天府菌都、天府果薈等“立園滿園”9大農業園區,開展農業“大單品”培育,做精做優鄉村“土特產”,建強以“天府源”為引領的農業品牌體系,全市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618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7個,入選四川省農業品牌目錄33個、“天府糧倉”精品培育品牌25個,數量均居四川省首位。
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產品價值如何大幅兌現?蓉品“出川出海”是關鍵。海外市場拓展同樣表現亮眼。依托雙國際機場“空中絲路”、中歐班列“鋼鐵駝隊”,以及高效便捷的通關機制,“成都味道”正加速走向世界。2025年上半年,全市農產品出口規模持續領跑全川﹔“蓉字號”農產品組團走進馬來西亞、泰國的街巷市集,60噸訂單瞬間跨越國界達成。成都雷竹首次叩開國際市場大門,金堂羊肚菌遠銷法國、瑞士等地,蒲江柑橘出口到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明星產品﹔碧濤茶葉與烏茲別克斯坦燈塔公司簽署5000萬元出口協議,開啟“邛茶出海”新篇章﹔“高品質、成都范”農產品遠銷RCEP成員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30余個,展現出“買全球、賣全球”的成都農業表達。
高水平開放還離不開高質量服務平台支撐。目前,成都9個區(市)縣的10家基地被認定為省級農業國貿基地,其中2家被評為國家級農業國貿基地,今年正啟動籌建四川省農產品貿易綜合服務平台,預計未來5年將建成覆蓋全省、輻射川渝的農產品出口產業鏈信息服務平台體系,力爭聚集500家農產品進出口產業鏈節點企業,年進出口交易規模不低於50億元。
金色的稻浪間,無人拖拉機、無人插秧機、噴杆式噴霧器、全喂入收割機火力全開,以精准協同姿態劃出流暢而高效的軌跡,引來現場人群的連連贊嘆。在智慧農機展示區內,10余款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智慧農機整齊列陣,從播種、植保到收割的全周期數字化解決方案通過展板清晰呈現。
成都市慶豐收主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這場田間地頭的“科技秀”,正是成都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鮮活縮影。作為西南地區唯一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成都已建有省部級涉農重點實驗室3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9個,匯聚天府現代種業園、天府萬安實驗室等高能級平台,孵化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31家,近年來累計研發推廣農業“四新”成果749個,布局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22個,全球首座超20層的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在蓉建成投運。截至目前,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科技已成為成都農業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與此同時,錨定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成都正大力實施智慧農業發展行動,提升建設成都“智農大腦”,推廣“數字化服務平台+智慧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規模化農場”數字服務體系,拓展採摘機器人、無人植保機等技術應用場景,計劃到2030年全市農業物聯網設施覆蓋率達到80%,培育50家以上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科技創新,正以磅礡之力驅動成都農業向新而行、邁向高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