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四川)>>宋豪新

智慧賦能 守護“天府糧倉”水命脈

人民日報記者 宋豪新
2025年09月02日15:3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糧食穩產增產的前提和基礎。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滋潤成都平原,孕育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千裡沃野。

如今的都江堰灌區,實際灌溉面積已達1165萬畝,覆蓋四川8市41個縣(市、區),服務⼈⼝超過3000萬,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灌區,在農業灌溉、工業⽣產、城鄉生活和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守護著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水命脈。

據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穩定提供的數十億立方米優質⽔源,不僅奠定了四川作為全國糧食產量十強省的“天府糧倉”基礎,⽀撐了四川“制造強省”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也滋養著成都“公園城市”和四川“千河之省”的優良生態環境,已成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

⼀體化改革:破解體制難題,釋放系統效能

⻓期以來,都江堰灌區存在“分塊而治”“多頭管水”的體制弊端。⾃1978年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成立至2021年,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與灌區各管理處雖同屬省水利廳直屬,但人財物獨立運作,上下級關系演變為“兄弟單位”,導致水資源統一調度、工程統一管理和灌區均衡發展等問題難以理順。

2021年,四川省水利廳將都江堰灌區定位為全省“存量水生產力載體”,以“⼀體化”改革為突破口,率先在都江堰灌區實施管理體制改⾰。當年11⽉26⽇,四川省都江堰⽔利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都發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終結延續40多年的分散管理體制,開啟了“統⼀指揮、⼀體運行、統分結合、系統高效”的新格局。

如今,在“⼀體化”改革的推動下,古老的都江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朝著“國際知名、國內⼀流”的現代化灌區典范闊步邁進。

智慧賦能:千年古堰的數字蝶變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都江堰灌區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版本升級”。都發中⼼構建智慧⽔利體系,打造“天空地”⼀體化監測⽹絡,實現了對灌區⼯程和⽔情的全⽅位感知。

在都江堰渠⾸27.6平⽅公⾥范圍內建成數字孿⽣系統,使物理⼯程與數字模型同步運⾏,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有⼒⽀撐。2024年7⽉,岷江出現近⼗年最⼤洪峰,魚嘴斷⾯流量達2030⽴⽅⽶每秒。借助數字孿⽣系統的洪峰預演,防汛⼈員提前掌握精確數據並制定“調控內江流量、加⼤外江排洪”的⽅案,實現了“先知⽽后戰”,從容應對洪峰。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航拍圖。都發中心供圖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航拍圖。都發中心供圖

在都江堰灌區指揮中⼼,⼯作⼈員操控⽆⼈機巡查⼈跡罕⾄的險⼯險段,通過變焦鏡頭和熱成像儀,即使在夜間也能實時傳回⾼清影像,⼤幅提升了巡查效率。

智慧調度系統具備精准預報、全⾯預警、同步預演等功能,可對樞紐來⽔進⾏科學調度,真正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之外”。科技賦能讓這座兩千多年的古⽼⽔利⼯程由“被動”變“主動”,再次引領⽔利發展的新思路。

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一角。都發中心供圖

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一角。都發中心供圖

依托智慧⽔利平台,灌區的⽔資源調度和⼯程管理更加⾼效。例如,灌區的⽔平雙軌移動式智能雷達測流系統等⾼科技⼿段,如同給管理者裝上了“千⾥眼”,⽽扎根⼀線的巡河⼈員則成為“移動攝像頭”,形成“⼈⼒+科技”雙線巡檢模式,確保龐⼤⽔利系統每個環節穩定運⾏。2023年以來,巡河⼈員多次發現河道⽔質異常和違法搭建線索,並聯合地⽅河⻓辦、檢察機關迅速處置,拆除違法抬⽔設施,發出灌區⾸張公益訴訟風險提⽰函,有效維護了灌區⽔⽣態環境和⼯程安全。2024年汛期,⾯對⼗年來最⼤洪峰,都發中⼼組建了⼀⽀320⼈的防汛抗旱⻘年突擊隊,涵蓋指揮調度、應急巡護、搶險救災、宣傳報道等各⽅⾯,與智慧調度系統密切配合,保障了洪峰順利過境,實現了安全度汛。

擴灌提質:夯實發展基礎,惠及更多民生

為充分發揮都江堰⽔利效益,都發中⼼持續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夯實農業和經濟發展基礎。近年來,累計投⼊21億元資⾦,⽤於渠道整治、樞紐改造、病險⽔庫除險加固等⼯程建設。通過4年多的努⼒,修復加固了500公⾥骨⼲輸⽔渠道、13處重要樞紐和31個站點,改善灌溉⾯積92.9萬畝,硬件設施煥然⼀新。這些⼯程的實施,不僅提⾼了灌溉保証率,也提升了防洪減災能⼒,為灌區糧⻝穩產增產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撐。

在鞏固現有灌溉⾯積的同時,都江堰灌區積極實施“東擴南延”戰略,將⽔⽹延伸到更多⼲旱缺⽔地區,近兩年新增灌溉⾯積31.8萬畝,主要集中在成都東部新區、資陽、遂寧等川中旱區,昔⽇“⼗年九旱”的⼟地正變為旱澇保收的良⽥,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例如,成都東部新區通過引都江堰⽔發展現代⾼效農業,昔⽇的丘陵坡地變成了“⽶袋⼦”“菜籃⼦”基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態效益雙贏。

東安湖體育公園生態美景。都發中心供圖

東安湖體育公園生態美景。都發中心供圖

文化傳承:千年水脈的時代新篇

都江堰不僅是⼀項偉大的水利⼯程,更是中華水文化的瑰寶。“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哲學和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態理念,歷經兩千多年傳承⾄今。都發中心在推進現代化管理的同時,注重弘揚都江堰水文化,讓古老水智慧煥發時代光彩。每年舉行的放水節,已成為灌區傳統水文化的重要活動,吸引了不少中外嘉賓親臨觀摩,成為展⽰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

都發中心還搭建了“視界都江堰”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等平台,全⽅位、多層次講述都江堰故事,傳播水文化。

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都江堰的知名度和影響⼒持續提升,其承載的中華⺠族尊重自然、人水和諧的價值理念遠播海外。2023年9⽉,在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都江堰專場活動上,都發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朱澤華以《都江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為題作報告,向全球⽔利專家闡述了都江堰的⽣態屬性和⽂化內涵,引起熱烈反響。

都江堰這⼀人類水利遺產,正以開放⾃信的姿態⾛向世界舞台。

綠色發展:人水和諧的可持續之路

作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之所以歷久彌新,在於其始終遵循“順勢而為、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如今的都江堰灌區,在保障供水的同時,更加注重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都發中心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逐年下降,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

在生態方面,灌區通過實施⽔系連通、河道整治和濕地修復等⼯程,改善了區域水生態環境。每年向重要河流、湖泊生態補水超過14億立方米,有效維持了河湖基本生態流量,促進了生物多樣性。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設的蔣銅渡槽。都發中心供圖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設的蔣銅渡槽。都發中心供圖

都江堰灌區還積極服務國家“雙碳”戰略,探索綠⾊低碳發展新模式。一方面,通過智慧調度減少⽔資源浪費和⽆效損耗,相當於間接減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另⼀⽅⾯,依托灌區良好的⽔⽣態環境,發展⽣態旅游、⽔⽂化體驗等產業,助⼒地⽅經濟綠⾊轉型。如今的都江堰灌區,⽔更清、岸更綠、景更美,呈現出⼈與⾃然和諧共⽣的美好畫卷。

從戰國時代的“蜀守冰鑿離堆”到新時代的智慧灌區,都江堰跨越兩千多年的治⽔傳奇仍在繼續書寫。⾯向未來,都發中⼼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傳承並發揚都江堰因勢利導、統籌兼顧的治⽔精髓,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文化傳承,推動灌區⾼質量發展,為四川乃⾄全國的水利現代化樹⽴標杆。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