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鐵塔上建鳥巢 猛禽有了“育兒房”

若爾蓋濕地管理局為鳥類搭建的鳥巢。受訪者供圖
8月19日清晨,若爾蓋濕地上還浮著晨霧,110千伏若真線39號鐵塔下,一陣窸窣的腳步聲打破寧靜。“快看,巢裡有動靜。”國網阿壩供電公司“雪域翔鷹”女子飛巡隊隊員格讓措剛舉起相機,一隻灰褐色的大鵟(kuáng)就從鐵塔頂端的鳥巢“呼”地飛了出去。
相機畫面拉近,在鐵塔中間的平台上,另一隻大鵟從鳥巢中探出腦袋,望著鐵塔下的“熟人”。“我們每次巡檢都會來看看它們,這對大鵟今年孵化的幼鳥已經長大飛走了。”格讓措說。
格讓措與這些猛禽結緣,與“生命鳥巢”項目不無關系。
作為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若爾蓋濕地草原廣袤,但缺少高大樹木。輸電鐵塔因其“高海拔”,成了鳥類青睞的棲息地。但鳥類選擇筑巢的位置不一,靠近電線的鳥巢極易產生鳥糞導致短路、飛鳥誤觸帶電體等問題,“護線”與“護鳥”一度陷入兩難境地。
為解決這一問題,2021年起,國網阿壩供電公司便開始實施“生命鳥巢”項目。“這些鳥巢是團隊研究多種高原鳥類的習性后設計的。”國網若爾蓋縣供電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副總經理陳平說,特別是獵隼、大鵟這類猛禽,平時多棲息在高山懸崖,到了繁殖期才會頻繁在濕地區域活動,項目團隊用防腐藤條編織直徑1米、深0.3米的鳥巢,專為獵隼、大鵟等猛禽打造“繁殖期的家”。
安放位置也有講究。陳平以39號鐵塔上的大鵟鳥巢舉例。該處鳥巢上層是架空避雷線,下層為輸電線路。“鳥巢既處於大鵟活動核心區,又避開了帶電部位,同時部分區域還做過絕緣化處理,鳥與線的矛盾得以化解。”陳平說,此外鐵塔橫擔上的動態旋轉球還能發射生態信號,引導鳥類避開危險區域。
數據印証科學布局的成效。截至目前,當地共為鳥類搭建了67個“生命鳥巢”,已吸引200余隻鳥兒入住,其中獵隼、大鵟等國家級保護鳥類產蛋58枚,孵化率達100%。
這些建在鐵塔上的鳥巢,不僅是鳥類的“育兒房”,還是繁殖期猛禽捕捉鼠兔的“前哨站”。“鼠兔數量得到控制,更有利於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若爾蓋濕地管理局副局長祝瑋說。
隨著“生命鳥巢”項目實施,格讓措等飛巡隊隊員也成了這些鳥類的“管家”,在飛巡過程中,他們也在巡視、記錄鳥類的成長——何時產卵、何時育雛、雛鳥何時離巢……“我們實施‘一巢一碼’管理,掃碼就能查看每座鐵塔上的鳥類信息和活動數據。”飛巡隊隊員更讓措說。
祝瑋說,若爾蓋濕地管理局也為鳥類立杆搭建了200多個空中鳥巢。在杆子頂端,均安裝有一個箱狀結構的框架,用於模擬鳥類適宜的筑巢空間,方便鳥兒筑巢、繁殖。
隨著越來越多珍稀鳥類到來,不少游客、攝影愛好者、科研團隊前來觀鳥,持續增長的住宿接待需求,也讓越來越多牧民成為民宿主理人、牧家樂老板、導游。在愛鳥護鳥行動推動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走向雙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攀 阿壩觀察 楊玉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