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人治水見証的勁鬆渡槽,被納入“四普”新發現文物點
肩挑背扛建的“水橋”成為網紅打卡地

勁鬆渡槽。中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供圖
“引來千裡岷江水,灌溉中江萬頃田”,在德陽中江縣,有一座石砌“水橋”,改變了中江過去“十年九旱”的面貌,它便是勁鬆渡槽。記者近日從四川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中江勁鬆渡槽已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被納入“四普”新發現文物點。
肩挑背扛建渡槽
中江人從此告別“餓肚子”
中江地處四川中部地區偏西,屬丘陵地帶,土地瘦瘠、人口稠密,過去因常年干旱,飢餓、貧困長期“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中江需要水,解決干旱和飢餓的問題。”中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張忠賢說,中江一直在積極尋找解決干旱的方法,通過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干旱情況有所好轉,但季節性干旱導致糧食很難自給自足。“直到1970年,四川決定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項目,這是解決中江、三台、射洪三地干旱問題的好時機。”
那時,中江縣先后動員10多萬人投入人民渠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全長233公裡,分上下兩段,勁鬆渡槽位於人民渠七期工程主干渠下段的鬆林坡。
為何選址在這裡?張忠賢介紹,這裡原是輯慶鄉二村和興安鄉二村,有一壩良田好土。主渠道必須從此地經過,為保護這片好地方,就採取高處挖溝、拓渠道,低處架設渡橋的方式,在輯慶、興安10多公裡地段上,建起總長1850多米的“渡槽群”。勁鬆渡槽,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勁鬆渡槽呈東南—西北走向,大條石砌筑,為橋渠結合形制,即上端為渠槽,下部為連弧形拱跨橋,長235米、寬7.2米,渠槽寬4.3米。渡槽下有石砌連弧拱6孔以支撐跨越,中間有橋墩7個,拱頂刻有“勁鬆渡槽”字樣和五角星圖案。
彼時,石橋渡槽全憑人力砌筑,建設者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完成了這一壯舉。中江縣地方志辦公室編撰的《人民渠中江段工程紀實》中這樣寫道:“英雄故鄉的中江人,干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艱苦奮斗十年,引來千裡岷江水,灌溉中江萬頃田,解決了困擾中江的歷年干旱缺水難題。老百姓從此告別經常青黃不接餓肚子的日子,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糧食連年豐收,百姓人丁興旺。”
水利豐碑成地標
建成音樂山谷打造八大建筑集群
昔日窮困縣如今已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張忠賢介紹,作為一代人治水見証的勁鬆渡槽,如今已變身為網紅打卡地。倘若在數月前的新春假期來到此處,人山人海的歡鬧集市中,音樂會精彩上演,夜晚還有浪漫的煙火秀。
“建音樂山谷,是我們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嘗試。”張忠賢介紹,在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中江以勁鬆渡槽為核心建成音樂山谷,依托山谷原生地貌,打造融合音樂、生態、休閑、教育於一體的新城綠心和年輕人的時尚休閑目的地,涵蓋湖區公園和八大各具特色的建筑集群,包括人民渠渡槽博物館、野火鎮、樹村、山丘書店、錦巷商業街、竹嶼茶舍、隱廬·宿心集酒店等。
從崢嶸歲月的水利豐碑,到人潮如織的網紅地標,潺潺流水照常穿過勁鬆渡槽,渡槽腳下的土地卻早已煥新顏。這座打破地勢束縛的水利設施,見証了那段充滿奮斗的光陰,也在新時代的樂章中續寫新篇。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