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攀枝花“億元村”建起村史館

“我們想尋找一份1988年的報紙”

2025年08月25日08:0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們想尋找一份1988年的報紙”

“我們想找一份1988年的報紙。”日前,聽說村裡來了四川日報記者,攀枝花市仁和區同德鎮馬拉所村黨委書記王應碧趕來,一定要帶記者去趟村史館。

3個多月前,馬拉所村一直廢棄的蠶繭站經過翻修,變身為紅磚牆、青瓦房的村史館。在收集展品時,村民朱建榮送來父親朱錫光的一個獎杯。這個鎏金獎杯略顯陳舊,杯身印有“四川優秀鄉鎮企業家獎”字樣。

“朱錫光是我們村裡的老廠長。”王應碧說,改革開放后,四川一批鄉鎮企業應運而生,其中朱錫光在1985年創立同德軋鋼廠,1987年該廠總產值達206萬元,僅用兩年時間便賺回一個廠子。

1988年,朱錫光捧回“四川優秀鄉鎮企業家獎”獎杯。但多年過去,其獲獎的具體情況,村裡已沒人說得清。朱建榮說,父親去世前多次提到,這件事在《四川日報》上曾有報道。王應碧希望記者找的,就是這份37年前的報紙。

前幾日,經過仔細翻找、精心裝裱,這份報紙的復制品被送到馬拉所村村史館。泛黃的紙上,“歷史”被展櫃的射燈照得清晰可見:1988年2月12日,朱錫光作為攀枝花市代表,被評為“四川優秀鄉鎮企業家”。

“對我們來說,這個獎和這個廠有劃時代意義。”王應碧說,軋鋼廠得獎后,效益越來越好,村裡由此有了第一條高壓電線、第一部電纜電話。上世紀90年代,不少村民還去無錫等地學習企業發展經驗,大大開闊了視野。

后來,因效益下滑等因素,同德軋鋼廠最終被關停。“廠子雖然倒下了,但創新的精神卻在大家伙心裡扎下了根。”原同德軋鋼廠副廠長毛友志說,此后不少職工自謀出路,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周邊工業園開辦新廠,有的回村干起特色農業。

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村民回到村裡,秉承老軋鋼廠的創新精神,在產業發展上“軋出”新路。2015年,馬拉所村綜合產值超1億元,被評為攀枝花市首批黨建示范億元村。目前,該村種植芒果4000多畝,以蓮藕、豌豆為代表的蔬菜種植遠近聞名。“近幾年,村裡又引進台灣青花梨,並以此打造集水果採摘、帳篷露營、研學體驗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王應碧說。

前幾天,王應碧更新朋友圈,視頻是無人機在稻田上空噴洒農藥。無人機飛手是村裡的“00后”付茂明,他買了兩台農用無人機返鄉創業。付茂明介紹,馬拉所村多坡地,以前人工打農藥一畝地要1個小時,無人機只要3分鐘,山裡運芒果、蔬菜也從村民肩扛背馱改用無人機運輸。“根本忙不過來,每天都有業務,一天收入有1000多元,比在外打工掙得多。”

稍有空閑,付茂明帶著兒子來到村史館。看著鏵口等農具被送上展區,付茂明有些感慨:“也許有一天,我的無人機也會進入村史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劍 蘭楠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