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一個菜1到2分鐘就能出鍋,味道還不錯

炒菜機器人能完全替代廚師嗎?

2025年08月19日07:5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炒菜機器人能完全替代廚師嗎?

  炒菜機器人炒出的回鍋肉。

  在成都秋金川味小炒后廚,工作人員熟練地操作著炒菜機器人。

  不懂就問

  經 濟 熱 點 一 線 探 訪

  問題

  ●機器人風潮“吹”進餐飲行業,擁有炒菜機器人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回答

  ●公司提前編制好程序下發至門店炒菜機,工作人員點選菜名即可自動炒制

  ●多位顧客表示機器人炒制的菜品味道過關

  ●一台智能炒菜機價格相當於一個廚師3個月工資,能解決廚房2至3年的生產問題,每月灶上節約70%成本,門店整體節約30%成本

  結論

  ●炒菜機器人嚴重依賴標准食材處理,下一步需與食材供應鏈體系深度綁定。商用廚房環境下,炒菜機器人的耐磨性和實際應用是關鍵

  餐飲業的后廚正在經歷一場變革,而這場變革的引爆點,是一台台身披不鏽鋼外殼的炒菜機器人。

  近日,北京炒菜機器人斬獲京東億元大單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可以看出,機器人的風潮已經“吹”進了餐飲行業。擁有炒菜機器人,能否贏得餐飲業的未來?帶著疑問,近日我們走進餐館和炒菜機器人企業尋找答案。

  顧客反饋:機器人炒的菜味道還可以

  8月15日中午,用餐高峰時段,在秋金川味小炒天廊店取餐區,一盤盤冒著熱氣、香氣扑鼻的小炒被陸續端出,外賣騎手進進出出,堂食客人坐滿了大廳。我們發現,部分端上餐桌的菜品上插著一個小旗幟,上面標注著“機器人炒菜”的字樣。

  對於機器人炒制的菜品,顧客現場反饋:“沒吃出來是機器人炒的,感覺還可以。”一位年輕顧客邊吃邊評價﹔一位中年顧客略顯興奮:“我以后也買個機器人回家,炒出來的味道確實可以。”

  我們問了一圈,多位顧客給出類似的結論:如果不特別標注是機器人炒的菜,根本分不清到底是人炒的還是機器人炒的。

  味道過關,是市場接納的第一步。但對於餐飲業而言,炒菜機器人真的能夠完全替代廚師嗎?

  在秋金川味小炒的后廚,6台炒菜機器人正在運轉。廚師周鑫一邊忙碌一邊介紹:“我們是2個人操作6台機器,基本上一個菜1到2分鐘就能出鍋,效率很高。”談到操作技術要求,周鑫說:“程序都是公司提前編制好的,直接下發到門店的炒菜機上,我們隻需要點選菜名,它就會自動開始炒制。”

  談到炒菜時至關重要的鍋氣,周鑫指著機器人說:“炒菜機器人功率達2.5千瓦,溫度最高可達到300攝氏度,而且每份菜是單鍋現炒,所以炒出來的菜有鍋氣。”

  成都已有不少餐館使用炒菜機器人,例如冒椒火辣、朱光玉火鍋,還有一些東北菜館、湘菜館和粵菜館。

  廚房變革:機器人掌勺成“降本利器”

  既然有市場,炒菜機器人能不能掀起后廚“革命”?

  四川熊喵大師科技有限公司自2019年進入炒菜機器人賽道,經過5次迭代升級,直至今年1月,該公司研發的炒菜機器人才正式投入市場。截至7月,熊喵大師的炒菜機器人出貨量已超500台。

  公司創始人黃天勇有20余年的餐飲從業經驗。在他看來,炒菜機器人市場迎來爆發,是因為它精准擊中了餐飲行業的痛點。他表示,在他經營中餐館的那段時期,每家門店通常配備8至9名廚師。令他頭疼的是,菜品出品穩定性難以保障。消費者時常反饋菜品口味有波動,但經營者難以有效掌控廚師每天上班的工作狀態、情緒起伏等,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菜品出品的穩定性。

  在黃天勇看來,目前行業更大痛點是中餐行業處於高度競爭狀態,整體利潤率偏低。在扣除人力成本、店鋪租金與能耗費用、市場營銷開支以及外賣平台抽成之后,“很多中餐的利潤率隻有幾個點。”

  市場研究也佐証了這一趨勢。章魚小數據創始人譚海林說,當前消費者對於中式正餐的可接受價格,基本維持在人均30—60元區間。雖然客單價中位數出現下移,但消費者對口味與品質的要求並未同步降低。

  在出品穩定和嚴控成本之下,對於餐飲企業而言,引進炒菜機器人首先是一筆經濟賬。

  黃天勇的算法很直接:熊喵大師的每台炒菜機器人售價在1.5萬元至3萬元之間。傳統炒菜館廚房通常要設4個火眼灶,一對一 需配4個廚師,每個廚師月薪大概1萬元。如今把后廚換成4台機器人,隻需要1個阿姨就能操作,阿姨每月工資只要4000元。

  按一台炒菜機器人3萬元算,相當於一個廚師3個月的工資,卻能解決廚房2到3年的生產問題。他算了總賬:“每個月灶上能節約70%的成本,門店整體能節約30%的成本。”

  面臨挑戰:市場接受度有待提升

  熊喵大師炒菜機器人市場反饋如何?黃天勇介紹,目前市場正給出積極反饋。“8月我還欠著客戶100多台貨呢,工廠正在加班加點生產,第二條生產線也已建成。”

  就在8月9日,熊喵大師和鍋圈食品達成戰略合作。同時,鍋圈旗下的鍋圈小炒項目將於今年啟動,該項目定位為社區食堂,計劃3年時間開啟萬家店。“每家鍋圈小炒店大概會使用8至10台炒菜機器人,這能為熊喵大師炒菜機器人帶來約6萬台的購買量。”黃天勇盤算這筆大賬。

  雖然炒菜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但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黃天勇表示,行業預估,炒菜機器人擁有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如今這個賽道已經打開,但是目前中國的智能炒菜機市場才剛剛破百億元,可見市場接受度有待提升。

  此外,技術瓶頸依然存在。炒菜機器人嚴重依賴標准食材處理。以鮮切肉片為例,肉片厚度差異會導致炒制后的口感不一。因此,炒菜機器人發展的下一步,將是與食材供應鏈體系深度綁定。在黃天勇看來,產品質量至關重要,“在商用廚房環境下,機器的耐磨性和實際應用更為關鍵,它不能成為工業垃圾。”(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珍/文 李強/圖)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