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槍驅客、萬人抗議,歐洲一些城市旅游“過熱”遇挑戰——
旅游業“主客共享”如何實現?(環球熱點)

![]() |
游客在意大利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游覽。 |
今夏以來,歐洲多地刷新最高氣溫紀錄。“過熱”的不止氣溫,還有歐洲強勢復蘇的旅游業。
“過熱”的旅游引發歐洲多地民眾抗議,許多歐洲城市緊急出台游客分流、旅游稅等政策措施應對,但效果並不理想。全球化時代,旅游業作為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為何在歐洲引發抗議浪潮?如何平衡旅游業增長與民生訴求?本報記者採訪相關領域專家,探討旅游城市建設達成“主客共享”與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路徑。
水槍驅客背后的困境
“游客回家去”“你的天堂我們的夢魘”……近日,在西班牙馬略卡島帕爾馬,上萬民眾手持標語參加游行,抗議當地游客過多、過度旅游導致住房成本飆升等問題。在西班牙另一主要旅游目的地巴塞羅那,數千名抗議者走上街頭,甚至有人用水槍襲擊餐廳的游客,用膠帶封鎖部分酒店和咖啡館的入口。
不止西班牙,歐洲多國的一些熱門旅游城市也舉行類似的抗議活動。法國巴黎盧浮宮員工罷工,抗議過度旅游帶來的人手不足、工作環境惡化問題﹔葡萄牙首都裡斯本數千名示威者聚集在市中心,呼吁發展短期旅游的同時關注本地居民的生存權﹔意大利威尼斯抗議者也高舉“救救我們的城市”橫幅……
為何這些歐洲城市旅游會“過度”?
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顯示,2024全年約7.47億人次國際游客到訪歐洲,遠超其他地區,其中南歐和西歐接待了約70%的游客。
“在南歐國家,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旅游業不僅帶來直接收入,還能帶動多領域發展,比如交通、物流、購物等多方面需求,對整體經濟具有全面提振作用。”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員董一凡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過度旅游和抗議背后是旅游業與地區經濟的深度捆綁。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南部國家歷史悠久,旅游業是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而游客過多勢必會擠佔公共資源,推高物價和生活成本,引起未能從旅游業獲利的居民不滿。
據世界旅游業理事會預測,2025年,西班牙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將超過2600億歐元,佔GDP比重近16%。有抗議者表示,抗議活動並非反對大眾旅游,也不是單純反對城市過度擁擠,而是反對依賴旅游業的單一化經濟發展和城市旅游化進程。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分析,居民針對旅游的抗議活動體現了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主客”問題,如果本地居民無法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則容易因為承擔旅游發展的負面影響而產生負面評價和行為。
征稅、限流為何難以破局
面對過度旅游困境和居民抗議,歐洲多地緊急採取調控措施。為控制高峰期客流量,威尼斯重啟“一日游”入城收費政策﹔在希臘聖托裡尼島,當地政府從7月1日開始對乘坐郵輪抵達的每位游客征收20歐元旅游稅﹔巴塞羅那市政府承諾將在2028年前清退全市約1萬套旅游用民宿,以騰回住房市場供本地居民租住……
但這些減緩“過度旅游”的措施,不太奏效,甚至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新困境。比如巴塞羅那宣布全面禁止短租引發業主強烈反彈,要求索賠金額高達42億歐元。
為何征稅、限流等措施難以破局?
世界旅游業理事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一些國家或地區“過度擁擠”並不僅僅因為旅游人數激增,真正的壓力實際上源於基礎設施、規劃決策等更深層次問題。因此,過度旅游問題並不存在“簡單解決方案”。
從外來游客層面來看,“游客更關注目的地吸引力而非成本,征收進城費用、旅游稅或單純提價如同隔靴搔痒。”董一凡分析,經典景區稀缺性與大眾旅游普惠需求間的鴻溝,無法單靠價格機制彌合。許多游客願意為稀缺體驗付費,尤其是參與旅游活動的大部分人收入處於中上水平,對小額稅費並不敏感。
從當地社會特點來看,董一凡分析認為,由於涉及歐盟、國家、地方政府甚至城市層級的政策協調,協同治理難度較大,比如歐盟內部的自由流動原則會限制成員國實施強硬限流措施。“利益分配不均也是各項措施執行過程中的一大掣肘,旅游收益更多流向平台和大房東,本地社區和小商戶獲益有限。此外,部分歐洲居民更重視生活質量而非經濟收益,這種觀念同樣會影響政策制定和治理效果。”董一凡說。
英國《旅游評論》分析認為,反對過度旅游的抗議活動警示著社區福祉與全球旅行持續需求之間存在深層次矛盾。疊加今夏歐洲創紀錄的高溫,暴露出基礎設施、治理和旅游文化層面的深層缺陷。為確保行業穩健發展及旅游目的地持久活力,歐洲必須投資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賦能當地社區、降低對碳密集型旅游模式的依賴。
探索“主客共享”的可持續之路
“發展‘可持續旅游’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綜合治理體系。尤其是如何更有效地推動‘主客共享’,顯著優化當地居民分享旅游效益的機制至關重要。”厲新建認為,在旅游目的地國民經濟發展中,要跳出以常住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思路,充分考慮游客等流動人口的需求,處理好當地居民生活空間與旅游空間之間的關系,盡可能減少對當地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擾。
“放眼全球旅游目的地,不難發現,積極吸納地方特色要素進入旅游經濟發展循環,是實現‘主客共享’的可嘗試路徑。”厲新建說。
不久前,聯合國旅游組織與世界旅游聯盟聯合發布了《可持續旅游:社區韌性發展新路徑》報告,展示了全球多個地區“可持續旅游”探索成果和經驗:在瑞士魯日蒙社區,居民通過耕作、手工藝品和文化節維護當地傳統,公共實體、私營企業和當地社區間緊密合作,讓旅游收入重新投入社區中﹔在中國浙江省下姜村,旅游業利潤通過股份分配給村民,婦女和老年人積極參與職業培訓,促進創業和就業﹔在毛裡求斯莫納山海灘,當地居民為游客提供烹飪工作坊、釣魚游等傳統項目體驗,當地人被鼓勵展示傳統、手工藝和生活方式,通過原汁原味的文化交流增強游客體驗,培養社區自豪感。
“這些案例是發展‘可持續旅游’的有益探索。當然,在日常生活空間成為新興旅游空間的情況下,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很難不被打擾,在‘讓’出空間滿足游客需求時,也要有相應的補償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主客關系。”厲新建認為,同時還要重視對游客消費行為進行引導,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秩序。
“隻有持續幫助當地居民提高參與旅游經濟的能力,才能增強當地居民的獲得感,並有利於豐富創新產品供給,以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和管理帶動更多的旅游消費升級。把旅游發展的‘蛋糕’做大了,當地居民才能分享到更多紅利。”厲新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