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2024“年報”發布
創新梯隊格局趨穩 9個市州位次提升

●《報告》根據創新能力評價將全省21個市州分為3個梯隊
第一梯隊:成都、綿陽、宜賓、德陽、眉山、雅安、瀘州
第二梯隊:攀枝花、樂山、自貢、遂寧、內江、南充、資陽
第三梯隊:其余市州
●9個市州位次實現提升,其中資陽、涼山兩地提升最快,均比上年上升3位
8月1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下稱《報告》),梳理了全省21個市州的綜合創新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觀察全省區域創新體系的窗口,《報告》傳遞了哪些新信號?
看分布
成都綿陽居前兩位9市州位次提升
《報告》根據創新能力評價將全省21個市州分為3個梯隊,其中排名前7位為全省上游水平,8—14位為中游水平,15—21位為下游水平。
具體來看,成都以80.84的綜合評價值位居榜首,綿陽、宜賓、德陽、眉山、雅安、瀘州列第2—7位,構成第一梯隊﹔攀枝花、樂山、自貢、遂寧、內江、南充、資陽緊隨其后,組成第二梯隊﹔其余市州則為第三梯隊。
“全省創新梯隊格局總體趨穩。”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統計師王春華注意到,在第一梯隊中,前5名排名和上年保持一致。
格局趨穩還體現在區域分布上,從《報告》看,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包攬了第一梯隊,其中,成都平原經濟區創新綜合能力最強,成都、綿陽兩地穩居全省前兩位。從過去3年的數據看,這種趨勢更加明顯——除攀枝花此前入圍過一次,往年上游選手均來自這兩個區域。
雖然整體格局趨穩,但一些市州進步明顯。記者梳理發現,21個市州中,有9個市州位次實現提升,分別是雅安、攀枝花、樂山、遂寧、內江、資陽、廣安、巴中、涼山,其中資陽、涼山兩地提升最快,均比上年上升3位。
資陽通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引導和杠杆作用,創新能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涼山則通過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創新能力升至第18位。
“在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的背景下,各地創新勢頭正在向好。”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楠注意到一個變化,成都的綜合評價值和次位地區、末位地區的差值較上年有所減少。“這說明全省各地正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更多新動能新優勢。”
找路徑
提升創新驅動效能將創新力變為生產力
“過往的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區域存在科技與經濟位勢不匹配的現象。”王春華說,比如,有些市州創新能力排名高,但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並不明顯﹔有些市州地區生產總值排名靠前,但創新不足,產業轉型緩慢。“這需要提升創新驅動效能,把更多創新力變為生產力。”
記者注意到,《報告》進一步分解了實力、效率、潛力三個維度,制定了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4項一級指標,創新經費投入、協同創新等12項二級指標,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年均增速等115項三級指標,通過科學量化評估21個市州創新活動的規模、效率和發展變化。
“每個市州的優勢是啥、短板在哪,一目了然。”四川省科技咨詢委員會執行主任田雲輝說,對於排名靠前的指標,可通過政策、資源聚焦進一步鞏固優勢,形成創新生態﹔針對靠后的指標,則可以靶向施策,補齊創新短板。
“從《報告》中我們看到了區域分化與協同並存。”眉山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前他們搭建了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等中試平台,通過推動“研發在成都、轉化在眉山”的產業協同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區域協同,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眉山轉化應用。
“要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綿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他們將聚焦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生態構建,提升機器人、核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效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