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部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全面免費學前教育時代何時到來?
有地方已先行探索,專家呼吁“公辦民辦一視同仁”

據央視新聞報道,7月2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有關舉措。
會議提出,要指導各地盡快細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擔比例安排好補助資金,確保按時足額撥付。要加強動態監測評估,科學核算辦園成本,統籌好公辦、民辦幼兒園補助政策,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等群體政策銜接和兜底保障。同時,要統籌考慮學齡人口變化、財力狀況等因素,堅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則,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投入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幼兒園教師待遇,提升辦園質量水平。
逐步推行之后,全面免費的學前教育時代何時到來?7月26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維護學前教育資源充足、多樣性、可選擇性、可及性角度,公辦園和民辦園應享受同樣的財政經費。實現學前教育普惠性目標,需要所有幼兒園的共同參與,需要將民辦幼兒園作為平等的參與者。
研究顯示
降低家庭學前教育成本
可推動生育率提升
其實,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就提出,“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東北師范大學秦玉友、王玉姣、李佳瑩曾撰文《人口高質量發展旨向下推進中國學前教育免費:經驗分析和政策設計》提出,學前教育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效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推進學前教育免費,可以為更多兒童提供學前教育機會,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與育兒壓力,對有效提高兒童整體發展質量和提升家庭生育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蘇余芬、劉麗薇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2010至2016年,3-5歲兒童每年幼兒園教育支出和園外教育支出分別佔家庭收入的9%和0.3%,並且幼兒園教育支出及其佔家庭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還有研究者發現,2019年家庭學前教育支出平均為8907元,佔同期家庭總支出的9.4%,近50%的樣本這一比例超過7%。
早期教育階段財政投入越大,越會顯著促進社會生育,尤其在幼兒階段,財政性教育支出每增加1%,出生率上升0.495‰。推進學前教育免費,顯著提升政府的財政投入水平,是減輕家庭教育經費負擔,有效提升生育率的重要舉措。
先行探索
有地方優先面向困難群體
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事實上,免費學前教育在一些地方已經推行。
一些地區優先面向困難群體探索學前免費政策。例如,2012年,佛山市政府頒布《佛山市實行殘疾兒童少年十五年免費教育實施方案》,提出為具有該市戶籍的殘疾兒童免除學前教育保教費。2017年,山東省政府出台《關於貫徹國發〔2016〕36號文件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為殘疾兒童提供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15年免費教育。
而一些發達地區用補貼方式進行免費學前教育探索。2013年,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柯橋區)發布《免費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給予每個在園幼兒每年最高2000元的補助,全面實施公辦幼兒園免費入學,民辦幼兒園也享受這一補貼。
2014年,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學前一年基本免費教育制度,在園大班幼兒每生每月減免保育教育費600元。
專家觀點
實現學前教育普惠性目標
應對民辦園一視同仁
記者梳理發現,公辦園與普惠性民辦園的投入機制存在差別,公辦園由財政以生均經費形式投入,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主要享受財政補貼。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維護學前教育資源充足、多樣性、可選擇性、可及性角度,公辦園和民辦園應享受同樣的財政經費。
儲朝暉說,2008年他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調研時就測算過,學前教育經費需佔教育經費總額的9%才能維持正常運轉。不過如今多數地方存在差距,“有的地方辦園最低成本都達到(生均)5000元,但補貼還是在(生均)200元,這是遠遠不夠的。”
儲朝暉認為,實現學前教育普惠性目標,需要所有幼兒園的共同參與,需要將民辦幼兒園作為平等的參與者。無論公辦民辦、規模大小、城鄉差異,應平等對待,摒棄按等級、類別標准劃分出三六九等,在政策與經費上一視同仁,從而為教師和幼兒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