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天為幕”到“沉浸式演出”
——烏蘭牧騎煥新登場

【文化中國行】
在內蒙古群藝館藝術長廊,觀眾跟著講解員的介紹,通過老照片、老物件了解烏蘭牧騎的歷史。
一些老照片上的內容讓大家不解:七八個烏蘭牧騎隊員邊唱邊舞,而他們面前隻有三四個觀眾。“觀眾怎麼這麼少?這樣演是不是太浪費?”有人竊竊私語。
講解員看出大家的疑惑,開口說道:“讓我們一起回到60年前,那裡會有答案。”
話音未落,挂著老照片的牆上一扇大門打開,觀眾隨即進入另一個世界:木條板凳、鐵皮喇叭、竹殼暖瓶、勒勒車……烏蘭牧騎隊員們,輾轉於廣袤戈壁、大漠和草原,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演出和服務。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與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聯合打造的沉浸式戲劇《烏蘭牧騎》演出現場。自6月20日首演以來,該劇每天在內蒙古群藝館駐場免費上演。沒有固定舞台,沒有固定觀眾席,演員們在巨大的演出空間中再現當年烏蘭牧騎演出的場景,觀眾則跟著演員們的腳步走進歷史現場。
1957年6月,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誕生。截至目前,內蒙古共有75支烏蘭牧騎。“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一直是烏蘭牧騎的演出宗旨。按說,烏蘭牧騎的舞台應該在草原上、在蒙古包前,如今為何在城市的文化場館裡搞起駐場演出?
1957年,內蒙古人口城鎮化率僅為 18.70%,而2024年末內蒙古人口城鎮化率已達70.73%,大量農牧民進入城市成為市民,即便是牧民,也基本結束游牧狀態,轉入定居生活。
“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必須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內容。”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邢力莉說。
創新服務方式談何容易?
當年,牧區群眾文化生活極其匱乏,很多農牧民一輩子沒看過電影和演出。烏蘭牧騎送去的文化服務猶如甘霖,滋潤了農牧民干涸的心靈。“我曾祖母常年臥病在床,眼睛也不好。當年,烏蘭牧騎小分隊的三個隊員,在她床前唱了幾首歌,演奏了幾首曲子。”錫林郭勒盟觀眾烏罕圖說,“我曾祖母高興得不得了,一直到晚年還在念叨演出時的情景。”
如今,電視、電影早已進入普通人的生活,短視頻、微短劇等新的娛樂方式更是觸手可及。“我們的傳統演出方式和演出內容,越來越難以吸引觀眾。很多演出,觀眾都是老年人。”邢力莉說。
當下,沉浸式演出方興未艾,它打破了傳統劇場的時空界限,回應了現代觀眾對參與性、互動性的文化訴求。“因此,我們將打造沉浸式演出作為創新服務方式的一次嘗試。”邢力莉說。
沉浸式演出演什麼?“用今天的話說,烏蘭牧騎本身是個大IP,誕生近70年來,它經歷了太多故事,創造了太多傳奇,比如,從1965年5月到1966年1月,3支烏蘭牧騎全國巡回演出隊,行程10萬多裡,走遍27個省(區、市),深入工廠、農村、牧區、部隊和井岡山、延安等革命老區,演出近600場,觀眾近百萬人次。”《烏蘭牧騎》編劇、導演吳旭說,“《烏蘭牧騎》融歌唱、舞蹈、話劇、器樂及多媒體藝術於一體,試圖通過再現當年的巡演過程和故事,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體驗。”
可挑戰隨之而來。參加演出的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隊員中,90%為舞蹈演員,還有幾個器樂演員,聲樂演員隻有1個,話劇演員一個都沒有。歌唱還好說,大量的話劇內容怎麼呈現,成了難題。吳旭記得排練之初,沒有任何台詞功底的年輕舞蹈演員們,就是不願開口說話,即使開口,說的台詞要麼機械生硬、缺乏情感,要麼吐字含混不清、吃字吞字。劇團從中央戲劇學院請來台詞老師,給演員們上起台詞課,從基礎發聲、語音語調、吐字歸音等方面一點一點幫助他們提升台詞能力。
台詞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很多演員在戶外草原上表演可以,但到了室內舞台不適應,甚至連台步都不會走。”吳旭說,導演團隊只能一個人一個人、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進行指導。
“幾個月的排演,感覺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學。”演員吳佳說。
“排這個戲讓我們明白,作為烏蘭牧騎演員,不能隻會跳舞唱歌。”演員包蕊說。
“我是舞蹈演員,沒想到通過排戲,新掌握了一項台詞技能。”演員巴雅爾說。
當年,每支烏蘭牧騎隊員不多,但個個都是“多面手”,報幕員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馬頭琴,拉馬頭琴的也能頂碗起舞。有的隊員演出之余,還能為農牧民理發、修理家電。“客觀地說,今天我們的隊員跟前輩們相比,在綜合素質上存在差距。”邢力莉表示,烏蘭牧騎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演員們必須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做到“一專多能”,排演《烏蘭牧騎》不僅是一次演出方式的新嘗試,也是一次練兵。
首演以來,內蒙古群藝館門前,每天都排起長長的隊伍。觀眾中,有當地市民,有外地游客,也有一些老烏蘭牧騎隊員。84歲高齡的金花是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她看到年輕演員們的演出,仿佛看到自己當年的身影。
演出結束,演員們鞠躬致意,看著孩子們濕透的演出服,金花心疼之余也露出欣慰的笑容。當主持人透露,未來《烏蘭牧騎》將打造短小精悍的巡演版本,讓更多基層群眾看到,金花帶頭鼓掌,現場隨即響起熱烈掌聲。(記者 韓業庭 高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