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優秀導游”蒲元彬:“努力當好蜀道文化的傳承者和宣傳者”

7月16日9時許,帶著擴音器的“四川省優秀導游”蒲元彬引領游客步入翠雲廊,開始了一天的講解工作。
今年已經是蒲元彬在這裡介紹蜀道文化的第27年。
蒲元彬通過翻閱資料、學習交流、外出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蜀道歷史文化內涵,不僅業務能力愈發精湛,還被劍門蜀道劍門關旅游景區聘為歷史文化專家。
循著植柏護柏傳統 “探訪”更生動的李璧
站在今年剛剛完成提升改造的李璧祠前,刻有“砥柱”“達泉”的石柱映入眼帘。
這4字題刻現存於李璧故鄉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覃李村玉印山,2004年10月拓印放大后鐫刻於此。
《劍州志》中記載說:“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昔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
“驛道古柏離任交接制度”正是由明代李璧制定的一項護柏制度,對翠雲廊的形成和傳承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傳,“達泉”是李璧少年時在玉印山下清泉一側的石壁之上親筆題寫,寓意著他希望自己日后能擁有泉水般清澈、豁達的品格。
“砥柱”則是清朝思恩府(今武鳴區)知府吳鼎鉉到訪李璧故裡時所刻,以贊頌李璧堅守原則、支撐危局、承載重任、堅定不移的人格精神。
“為進一步講好蜀道故事,前年縣上專門派人到李璧的家鄉進行深度挖掘,我就是其中一員。”蒲元彬說。
這次經歷讓蒲元彬受益匪淺,對李璧生平事跡有了更深了解的他,將了解到的內容迅速體現在自己的講解內容中,景區也對此處標牌上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更新,讓游客對於這一歷史人物的優秀品格有了更加生動和全面的了解。
順著歷史發展脈絡 了解歷史名人的“互動”
時間再往前推,李璧極為推崇的黃裳,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地圖學家、享譽世界的天文學家,祖籍正是四川劍閣(今廣元市劍閣縣),晚年講書遺址位於翠雲廊徒步線路中,是劍閣縣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近年來,劍閣縣一直致力於通過修復故居、開發文化遺跡等方式傳承其文化影響力,打造古蜀道歷史人文景觀群。
蒼柏掩映間,講書台已靜立千年,古柏虯枝如蓋,石階斑駁如卷,盡顯“窮天理、明人倫”的治學氣象。
“以前隻知道李璧在蜀道兩旁植柏,翻閱了《劍州志》才了解到,他在任職期間還帶領群眾在黃裳墓旁栽植了500棵柏樹,還曾題詩表達自己對黃裳的景仰感慨之情。”蒲元彬一邊展示著書上的記載,一邊說。
這樣的發現讓蒲元彬不僅有些興奮。順著這個方向,蒲元彬對黃裳的生平進行深入挖掘,不斷更新解說詞,致力於與游客產生共鳴。
今年景區增設了黃裳生平事跡及公議碑標牌,黃裳的傳世風華讓越來越多的游客為之嘆服。
按照新的工作內容 豐富游客文旅體驗
去年5月,四川省首家生態博物館——廣元蜀道翠雲廊生態博物館開館。同年,景區建成“翠雲廊古柏博覽館”,運用科技手段清晰展示古柏分布、價值及保護歷史,幫助游客直觀了解千年綠色文脈。
新內容鞭策著蒲元彬更加努力向前。截至目前,他已經和同事先后到三星堆博物館、趙一曼紀念館、紅旗渠紀念館、漢中市博物館等學習交流講解技巧。
與此同時,景區還成立了紅色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詩詞文化4個小組,每個月開展4次集中培訓學習,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每個組都不能少了蒲老師,他可是我們的專家!”同為該景區講解員的王艷介紹。
2023年底,劍閣縣人社局批准成立了蒲元彬導游(講解員)技能大師工作室。同時,他已先后獲得“廣元市十佳導游”“廣元市優秀講解員”“四川省優秀導游”等榮譽。
“我將繼續挖掘蜀道文化內涵,增強解說自信,做好傳幫帶工作,努力當好蜀道文化的傳承者和宣傳者。”蒲元彬說。(陽林玥、朱斗峰、張欣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