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麻煩院”“到“蔬香院”:院壩治理“有溫度”“有滋味”

“以前這水溝,污水橫流。你看現在,清亮亮的多安逸!”在貢井區龍潭鎮將軍村吳方壩,65歲的張大叔指著門前煥然一新的溝渠,臉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被村民親昵稱為“蔬香院”的幸福園,一年多前還是個人人搖頭的“麻煩院”——老人多、沒人管、環境差,鄰裡關系也透著疏離。
這些改變,是貢井區鄉村文化振興的縮影,也是“文化鑄魂潤村行動”的生動實踐。
“院壩會”開出明白賬
“議事清單”管到心坎上
改變的契機,源於村黨總支將黨小組建到了院落裡。面對吳方壩的治理難題,村“兩委”沒有大包大攬,而是引導居民成立了“蔬香院”自治院落,讓村民真正成為家園治理的主人。院落骨干們也沒閑著,主動“走出去”學經驗,把“院落議事日”、“議事清單”、“星戶評選”這些好法子“引回來”。
基礎打牢,行動跟上。黨小組逐戶叩門問需,一年時間20多場熱熱鬧鬧的“院壩會”就在村民家門口開起來了。“那次開會,我隨口提了修門前水溝的事,沒成想他們真給記心上了!”張大叔的“隨口一提”,被鄭重列入“議事清單”。不久后,管網改造工程啟動,污水橫流的景象成為歷史。
“過去辦事像沒頭的蒼蠅,東撞西碰。現在好了,開會聽民意,形成院清單,清清楚楚,效率高,心裡也亮堂!”院落長陳友權翻著厚厚的記錄本,裡面8件民生實事,件件有落實、有回音。“議事清單”管出的,是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敞亮事”和“信任感”,如今的“蔬香院”,“賬本”明白,民聲敞亮,真真切切暖在了村民的心坎上。
“星戶”照亮好風氣“
三支隊伍”激活一池水
光有制度還不夠,人心齊泰山移。“蔬香院”裡,全年評選的“衛生星”、“和睦星”、“敬老愛親戶”等成了新風尚的標杆。“評上的,臉上有光﹔沒評上的,心裡也憋著股勁要趕超。這風氣啊,一下子就帶起來了!”陳友權感慨。小小的星級稱號,評出了榮譽感,聚起了向心力。
組織強了,人心齊了,誰來帶頭干?“蔬香院”組建了“春風化雨調解隊”“一事一議自治隊”“巾幗志願服務隊”三張響當當的“王牌”。
自2024年以來,“蔬香院”組織環境整治、文化傳承、外出學習等活動16場次。最令人欣喜的是,居民參與率從年初的23%一路飆升到82%,“院事就是家事”的共治氛圍日益濃厚。
小積分撬動大文明
老院牆繪出新生活
如何讓村民從“站著看”變成“搶著干”?龍潭鎮創新的“黨建+積分制”在“蔬香院”成了點睛之筆。
“掃一次門前路,積1分!參加端午包粽子活動,積5分!幫鄰居調解個小糾紛,還能加分嘞!”在最近舉行的“小積分兌出大文明”年度兌換活動現場,70歲的林秀斧大爺指著手機上的“數鄉e村”小程序,笑得合不攏嘴,“我攢了126分,換了抽紙和洗衣粉,實惠!”
這套細化的積分規則,無論是打掃衛生、參與活動,還是調解矛盾、建言獻策,都讓村民每一次為院落付出的努力看得見、被認可、有回報。“過去是‘各掃門前雪’,現在大家伙兒都搶著管‘他人瓦上霜’。”陳友權一語道破,“積分不是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家伙兒都明白,院子變美變好,人人有份,人人光榮!”這套無形的激勵機制,正悄然催化著村民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深刻轉變。
如今的“蔬香院”,最吸睛的莫過於那些色彩明麗的主題牆繪。曾經斑駁灰暗的老牆,如今化身生動的“田園畫廊”:飽滿的紅辣椒、鮮嫩的茄子、躍動的稻蝦……充滿鄉土氣息的豐收圖景躍然牆上,講述著龍潭鎮的產業故事。
“你看這牆上畫的菜,水靈靈的,看著就討喜!”傍晚時分,居民們順著文化牆一直就走到了院落中心的議事亭。這個曾經無人駐足的角落,如今成了最聚人氣的“公共客廳”。“誰家有個急事難事,想找人嘮嘮嗑、出出主意,都愛上這兒來。”李大爺坐在亭中石凳上,語氣滿足,“院子有了人氣,心就不冷清了。”
從雜草叢生到步步有景,從“一盤散沙”到“一網統籌”,“蔬香院”的華麗轉身,是貢井區龍潭鎮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的生動縮影。
下一步,龍潭鎮將持續深耕基層治理“責任田”,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更多老舊院落煥發新生,綻放出“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絢麗之花,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最堅實的根基。
行走在“蔬香院”,清風拂過共享菜園的新綠,牆繪下的笑語伴著雞舍裡的咕咕聲,一幅黨建引領、黨群共繪的“和美治”新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劉慶)
來源:貢井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