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蒼溪: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讓千年古城煥發新生機

“梨花滴雨,那是豐收的期冀﹔梨花飄雪,那是辛勞的回憶﹔梨花染紅,染紅鮮紅的足跡……”在“蒼溪雪梨”生態產品推介暨梨花文化旅游季開幕式上,《梨花贊》詞作者羅援將軍深情吟誦,道出了蒼溪的魅力——當紅色基因融入青山綠水,當田園牧歌邂逅文旅新篇,嘉陵江的粼粼波光映照著秦巴山脈的蒼翠,千年古城蒼溪正以農文旅融合的方式煥發新的生機。
千年古城蒼溪全景。蒼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紅色熱土:傳承不朽的精神豐碑
四川省蒼溪縣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一件由三十余張蘇維埃布幣縫制的“錢衣裳”格外珍貴。
1934年秋,黃貓埡戰斗后,農婦張權氏冒險收治兩名紅軍傷員。她日夜照料戰士直至康復,戰士們臨別時將僅有的30多張布幣悄悄留下。面對敵人反復搜查,張大媽將布幣縫入衣襟珍藏十余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取出這份軍民情誼的見証。
蒼溪縣紅軍渡景區全貌。劉徽攝
在革命戰爭年代,這個28萬人口的縣城貢獻卓著:3萬余人參加紅軍,14.67萬人支援前線,2.16萬群眾壯烈犧牲。他們為紅軍籌集664萬斤糧食、230頭肥豬、57萬件衣被鞋帽和355隻木船。如今,黃貓埡戰斗遺址、強渡嘉陵江戰役遺址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修繕后的戰地醫院、烈士陵園等20余處遺址,通過數字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每年吸引160多萬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從這裡走出的6位中央委員和20位共和國將軍的英雄故事,仍在蒼溪的山川間回響。
如今,蒼溪縣還依托紅色文化、生態資源和農業產業優勢,積極推動研學經濟成為縣域文旅新增長點,今年以來,全縣依托紅色遺址和生態景區打造研學路線,接待研學團隊260余批次,參與學生超10萬人次,直接帶動旅游經濟收入達500余萬元。
黃貓埡戰斗烈士陵園紀念碑。張文忠攝
山水田園:生機勃勃的梨鄉畫卷
每年3月,有著1200年種植歷史的蒼溪雪梨迎來盛花期,萬畝梨園化作香雪海洋。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裡連續19年舉辦梨花文化旅游季活動,形成了“生態產品展銷+文旅體驗+經貿合作”的成熟模式。活動期間,80多萬游客在這裡賞梨花、品梨膏、觀非遺、穿漢服,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亭子湖風光。蒼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亭子湖龍回灘,清澈的湖水和青翠的山林構成天然畫卷。游客們搭起帳篷,有的釣魚燒烤,有的圍坐聊天。“這裡的風景實在是太美了,讓人感覺特別放鬆,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成都游客李娜笑著說。附近的浙水鄉山水村,夯土老屋改造成的民宿讓都市人體驗田園生活,採摘櫻桃等時令水果,品嘗折耳根等野菜,聽著虫鳴入睡,伴著鳥鳴起床。
當地還開發了豐富的農事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參與春耕秋收,學習梨樹栽培技術。露營基地的篝火晚會、星空觀測等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游客都能找到樂趣。
文旅新篇:古今交融的發展答卷
2025年,蒼溪迎來兩大文旅新地標。回水生態漂流景區將3公裡天然溪流與560米玻璃滑道結合,既有驚險刺激的水上運動,又能欣賞兩岸山水風光。“這裡的河水特別干淨,兩岸都是森林,風景也很好,漂流過程中還能看到野鳥和小動物,感覺特別放鬆。”游客謝陽杺芮感慨。生態漂流作為一種低干擾、可持續的旅游模式,既是旅游體驗的創新,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游客體驗回水生態漂流。蒼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6月8日至今,景區接待人數近3500人次,周末平均達200人次,大多數是年輕人和家庭游客,不少人會先在漂流點玩上大半天,再去附近的農家樂吃晚飯,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返程。回水生態漂流景區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消暑納涼、釋放壓力的好去處,也為蒼溪的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好運不夜城”以盛唐嘉陵江文化為脈絡,打造集文化演藝、夜間市集、親子樂園於一體的綜合體驗區。項目南端規劃了青年潮玩區、無動力兒童樂園和運動主題公園,建成后預計年創收500萬元,提供300個就業崗位。
這些新項目與原有的紅色遺址、梨園風光互補,構建起完整的旅游產業鏈。在蒼閬南一體化發展格局下,古城正在探索歷史文脈與現代旅游的融合之道:紅軍茶館裡飄出咖啡香氣,非遺剪紙通過數字技術走向世界,傳統梨膏制作引入現代生產線。
從紅色遺址到梨花香雪,從田園民宿到現代文旅,這座千年古城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如今的蒼溪,革命精神與自然之美交相輝映,傳統底蘊與現代活力和諧共生,誠摯邀請八方來客感受它的獨特魅力。(汪麗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