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名搬遷婦女“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
上午繡刺繡 下午秀生活

●涼山州在31個大型安置區建成38個配套產業園區、13個幫扶車間,培育22個新型經營主體
●2021年來,涼山州年均務工就業超10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5萬個﹔“彝家繡娘”等品牌帶動3000余名搬遷婦女居家就業
“這是我繡的,上面一朵索瑪花,我們彝族的迎客花。”7月22日,在涼山州布拖縣依撒社區彝繡幫扶車間,搬遷居民俄的麼羅李向“錦繡天府·安逸四川”之紅色旅游央地媒體聯動採訪組展示自己的彝繡作品——一個手提包,上面的圖案用紅線手工繡制,紋路清晰流暢。
俄的麼羅李繡制這樣一個手提包需要兩三天,可獲得200元收入。因為是居家完成繡制,她還可以同時照顧兩個孩子。“一邊在家帶娃一邊刺繡掙錢,很不錯。”25歲的俄的麼羅李小時候跟著媽媽學過彝繡,去年又參加了專業培訓,技藝明顯增長。現在,她靠彝繡每月最多可賺5000元左右,平常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
脫貧攻堅期間,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達35.32萬人,佔全州脫貧人口的36%。其中,最大的安置社區即依撒社區,共有2913戶1.5萬人。
如何做好搬遷群眾的后續工作,讓他們實現安居又樂業?四川省就業服務管理局派駐依撒社區黨委副書記郭新起介紹,該局聯合布拖縣人社局、縣婦聯、縣總工會等單位,為搬遷婦女送去彝繡技能培訓,去年以來共舉辦了10期彝繡培訓班,培訓學員1100余人。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以來,涼山州在31個大型安置區建成38個配套產業園區、13個幫扶車間,培育22個新型經營主體,均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2021年來,涼山州年均務工就業超10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5萬個﹔“彝家繡娘”等品牌帶動3000余名搬遷婦女居家就業,實現“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同時,當地通過創新共享畜圈、共同放牧、代耕代種等模式,盤活遷出地資源,持續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採訪當天正值布拖縣彝族火把節開幕。下午,布拖火把節活動的重頭戲——銀飾、服飾展演活動在縣城步行街舉行。俄的麼羅李身著華美服飾,加入展演隊伍,贏得游客陣陣歡呼。
在她看來,上午繡的是手藝,下午秀的是生活。(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銳 何勤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