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引導青少年用“三隻眼睛”理性透視抗戰史

2025年07月18日09: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引導青少年用“三隻眼睛”理性透視抗戰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全國上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很多青少年也獲得了參與其中的寶貴機會,接受了深刻而鮮活的歷史教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對青少年開展歷史教育,既要引導他們觸摸歷史的溫度、銘記民族的傷痛,更要教會他們以理性的目光審視過去,在歷史的經緯中涵養健全的家國情懷。唯有如此,才能讓歷史的火炬照亮未來,培養出既扎根民族土壤又擁有世界眼光的新時代青少年。

歷史的記憶,是民族精神的DNA。勿忘國殤,實乃當務之急。對青少年而言,牢記歷史當然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要通過細節的補充營造真實情境,“神入”歷史。這種銘記,是對先烈的告慰,更是激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動力。

令人遺憾的是,囿於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學歷史教材對抗戰的描述比較粗略。僅僅以教材作為學習資料,學生很難真切感受到苦難的真實。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拓展補充,比如通過歷史影像、幸存者口述、文物遺存等具象載體,讓學生們產生共鳴。有時候,與其強調幾十萬人的傷亡數字,不如講透一個人的悲慘經歷,更能讓學生產生“現場感”。

值得一提的是,開展歷史教育並非歷史教師一人的任務。課堂之外,國旗下講話可以少一些口號,多一些“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比如對比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與今天的國際合作,讓青少年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班團活動可以組織學生沉浸式參觀紀念場館,設計“假如我是歷史見証者”的角色體驗等。

歷史教育的高階目標,是引導青少年跳出情緒的漩渦,以更宏闊的視野理解歷史與國家的關系,避免陷入“以恨代愛”的認知誤區。現實中,不乏有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一提起日本就恨得牙痒痒,將歷史問題與現實混淆在一起。如何引導這些“紅了眼”的孩子學會正確審視中日之間那段不容回避的歷史,筆者認為,需要打破單一視角,用“三隻眼睛”透視歷史。

“原告之眼”是情感的起點,引導青少年銘記歷史傷痛——控訴侵略者的狼子野心,緬懷數千萬名遇難同胞,這是民族記憶的底線。但我們也應當讓學生明白,銘記並非隻為控訴,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警察之眼”則是理性的進階。像警察偵破案件一樣,引導青少年追問歷史的來龍去脈,像偵探般剖析戰爭,總結經驗教訓:日本為何走上侵略之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戰爭中的成敗得失能為當下提供怎樣的借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斷汲取經驗、總結教訓,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然而,如果一味沉浸於探究與總結,也容易陷於“案件”本身而難以跳脫視野。尤其要警惕陷入“實力至上”的誤區——若將歷史教訓簡化為“落后就要挨打,強大就能橫行”,就會將人類社會簡化為弱肉強食的叢林邏輯,落入霸權主義的陷阱。

“法官之眼”則代表視野的升華。在“原告”和“警察”之外,“法官”的核心在於站在全局高度進行判斷。同樣,在審視中日歷史問題時,也應引導青少年站在全人類的高度理解:戰爭是一把雙刃劍,日本侵略者在摧殘中國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國家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任何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勝利”,最終都會被歷史反噬。“好戰必亡”不僅是歷史規律,更是人類文明的共識。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對青少年的歷史教育,既要讓他們看清歷史的傷痕,也要教會他們帶著傷痕走向未來﹔既要引導他們守住民族的根,也要幫助他們長出世界的眼。唯有如此,歷史才不會成為仇恨的溫床,而會成為滋養理性、孕育和平的土壤。

胡欣紅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