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十四五”時期,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知識產權局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扎實推動知識產權事業實現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多項指標提前完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發布會上,一組數據展現新成效。申長雨說,目前,全國已布局建設了128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15.5個月,商標注冊平均審查周期穩定在4個月,均躋身相同審查制度下國際最快水平。同時,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從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從2020年的3194.4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3987.1億元,年均增速5.7%。如今,我國有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483家,已實現省級層面的全覆蓋。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提高質量作為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生命線、主旋律和硬任務,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審查結案准確率達到95.2%,商標實質審查抽檢合格率達到97.7%,均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我國還建立了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形成專利的聲明制度,開展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整治專項行動,推動出台了《商標代理監督管理規定》等,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產出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行業治理效果也持續顯現。
2020年,“兩個轉變”科學界定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即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
回看過去這5年,我國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研發培育了一大批高價值核心專利,也出現了一批憑借知識產權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的跨國企業。“所有這些都有力彰顯了我們在加快實現知識產權‘兩個轉變’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申長雨說。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性指標之一。截至今年6月,已達15.3件,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預期的12件目標。”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梁心新說,初具規模的高價值發明專利資源,既是我國創新實力持續提升的直接體現,也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在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方面,我國也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我國排名已提升至第11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則連續2年居全球第一。
申長雨提到,目前我國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知識產權合作關系,專利審查高速路(PPH)覆蓋84個國家。此外,我國還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