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方便市民就餐的同時管理也要跟上

單位食堂開放 有流量更要“留量”

2025年07月18日10:07 | 來源:北京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單位食堂開放 有流量更要“留量”

  隨著越來越多的內部食堂對外開放,在社交媒體上,“打卡”單位食堂悄然流行。記者調查發現,食堂敞開大門,方便了市民群眾就餐,但同時也存在高峰時環境嘈雜、硬件設施有待加強、菜品種類變化少、眾口難調等問題。

  現象

  各類食堂開門迎客

  下午5點30分,中國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准時開餐。店長石女士正忙著將新上的菜品拍照,發到附近的居民群裡——“今天有紅燒雞腿、烤蔬菜、番茄酸湯魚、香辣牛蛙等二十幾種菜品。”

  食堂面積約300平方米,桌椅整齊,牆上挂著藝術畫,入口處還有原中國煤礦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劉熾用過的鋼琴,文藝氣息十足。正值飯點,陸續有人前來就餐,食堂逐漸熱鬧起來。

  顧客自助取餐后,可按照每斤33元的價格稱重結賬。一旁的明廚亮灶,面點師正在制作黑山豬肉餡包子,5元錢一個。石女士稱,所有的調料、米面、肉等都是優選食材,吃得放心。

  除傳統中餐外,食堂還供應美式牛肉漢堡、日式照燒雞飯、黑椒雞柳沙拉等融合菜品。去年6月起,食堂晚餐時段面向社會開放,除了附近的老街坊,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前來。

  比起“后起新秀”,西便門外大街4號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302餐廳,算得上是“老派經典”。據悉,這裡原為總局機關食堂,為支持北京市養老助餐點建設,2009年對外開放。

  餐廳建筑面積4000余平方米,除了散台,還設有包間、卡座,有200余種菜品、主食可供選擇。為方便附近居民,還開通了掃碼點餐、加菜、取餐和結算等服務,並支持外賣配送。餐廳每日中餐時間為11點至13點30分﹔晚餐的營業時間較長,從17點到20點30分。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機關和事業單位,一些高校和企業食堂也向社會公眾打開了大門。

  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女生宿舍被昵稱為“公主樓”。樓下兩層是食堂,其中一層為基本伙,不對外開放﹔二層為合作經營食堂,可以對外開放,但需加收20%的搭伙費。

  食堂每餐提供300多種餐品,從經典的中餐八大菜系到日料、韓餐、西餐等世界各地的美食,幾乎都被制作成簡餐,“搬”了過來。甜品櫃內,榴蓮酥、蛋撻、櫻花奶豆腐等,像珠寶一樣排列展示,光酸奶就有十幾種。因為菜品多、種類豐富,這裡也被譽為“京城第一食堂”。

  餐食不僅體現農大標准,價格也實惠,一盅用料扎實的佛跳牆僅28元,單人份的北京烤鴨套餐22元,一份椰子雞火鍋158元。

  位於海澱區知春路的京東科技大廈,地下一層也是頗具人氣的開放食堂。干淨整潔的環境、新鮮豐富的菜品和高效的出餐速度,吸引了大量白領及附近居民、老人前來就餐。

  食堂共分為三個區域:自選稱重區提供十余種涼菜、熱菜,葷素同價,每兩2.98元﹔小碗菜區主打蒸魚、雞蛋羹等健康蒸菜﹔特色窗口則現場制作粉面、水餃、麻辣燙、石鍋飯等。

  記者檢索發現,除了上述內部食堂之外,中國農業科學院食堂、中國氣象局食堂、國家圖書館國圖餐廳、北京語言大學“清晏樓”等多家單位食堂也對外營業。

  評價

  菜品豐富價格感人

  單位食堂普遍具有價格低、食材優、干淨衛生等優勢,受到社會人群的歡迎。不同類型的單位食堂為何願意對外開放呢?

  “我們附近和平裡一帶老小區比較多,之前總有居民前來詢問,能否買些食堂飯菜。”中國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店長石女士告訴記者,后來為方便街坊,文工團決定將食堂面向公眾開放。目前,食堂還與周邊小區建立了3個微信群,定時發送菜品,及時回應居民的需求。

  “去年11月,有博主發視頻說在這裡可以偶遇團長靳東,食堂在網上一下火了。”石女士笑著說,雖然靳東晚上很少來用餐,但大家熱情不減。不少人在大眾點評APP上留言稱,食堂環境不輸“網紅”店,味道好吃,價格感人,每餐還有一道惠民菜可免費續加,整體體驗超出預期。

  75歲的附近居民馬先生是食堂的常客,晚餐吃了3個包子和可續加的土豆絲。“孩子都在國外,他們知道有了這個食堂很放心。我覺得這邊吃得舒服,關鍵是離家近,下樓就到。”馬先生說。

  高校食堂也在積極擁抱公眾。中國農業大學飲食服務部主任肖黎表示,農大素有開放的傳統,2003年,“公主樓”二層引入了合作經營食堂模式,一方面可以刺激學生基本伙不斷革新,提升菜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學校也希望通過食堂展示校園文化,推廣科學的飲食理念。

  肖黎認為,美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目前,農大食堂的“外來食客”中最多的是其他高校的學生,其次是附近居民。食堂還經常將學校的科研成果融入菜品,轉化為餐桌上的美味。

  “我是第一次來農大,來逛逛校園,感受一下不同學校的氛圍,真是太棒了!”在食堂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一學生小李正在品嘗農大教授研發的一款大豆冰激凌,不含一滴牛奶,植物蛋白口感獨特。小李還買了學校自制的果茶,裡面水果搭配豐富,不含任何添加劑。

  家住雙榆樹的成先生與女兒用餐后打包了雞柳和面包。“我是比較信任農大的品牌,最近經常帶孩子來,周末還來吃早餐。”成先生說,外面的餐廳價格貴不說,還重油重鹽,這裡的烹飪方式健康,類似家庭的做法。此外,學校裡的運動場等也值得順帶體驗。

  京東食堂負責人稱,京東食堂是首批開放的“海澱食堂”之一。記者了解到,“海澱食堂”是海澱區民政局於2024年打造的普惠共享餐飲服務品牌。通過企業加盟、院所開放、養老拓展、園企共享、鎮村共建等模式,提供全齡全時的助餐服務。

  一邊聊微信對接著業務,一邊大口嚼著炒飯,某互聯網公司員工王先生正在快速解決午餐。“我討厭外賣,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家,都吃膩了。來食堂為了圖個快捷,一會還得上樓開會。”還沒等記者再發問,王先生便端著吃光的餐盤匆匆離去。

  挑戰

  眾口難調研發困難

  盡管食堂對外開放有諸多利好,但在管理和服務上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對此,市民也提出了更多期待。

  “下課高峰期,人流多,外來人員用餐多少受影響。部分開放比較科學。”農大大三的劉同學說,“目前學校隻開放合作經營的食堂,建議食堂更新舊桌椅,擴大面積,提升大家的用餐體驗。”

  白領楊先生則認為,只要吃得好,一頓50元也沒事,但有位老人問了他拿的菜品價格后走開了,覺得貴。“食堂周邊的企業多,白領的需求和老人不同,菜品和售價可以更有針對性。”楊先生說。

  記者走訪發現,問題最突出的是菜品種類不足,眾口難調。某科研公司職員黃先生是湖南人,愛吃辣。不過很多老人不吃辣,需要等候時機才能“蹲到”辣椒炒肉。因為加班,他晚餐也在食堂吃,但中午和晚上的菜差不多,而且像番茄牛腩等好菜不常有,要吃到還需“拼手速”。

  “我喜歡中餐炒菜,目前食堂所有菜都吃過一遍了,希望快點推陳出新。”黃先生稱,自從去年公司搬來附近后,他就一直在食堂用餐。最開始感覺食堂特別火爆,但隨著時間推移,熱度明顯減了一些,可見菜品要更新得勤、變化多樣、覆蓋面廣、搭配均衡,才能長久地留住更多顧客。

  黃先生舉例稱,老人喜歡口味清淡的中餐,年輕人更青睞三明治、輕食、咖啡等西式餐品。此外,對於咸度、甜度、菜品軟硬程度等,每個人偏好不一樣,食堂要綜合考慮,提供更多選擇。

  中國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店長石女士認為,挑戰較大的是菜品研發。經過前期摸索,食堂總結了一些經驗,后廚團隊正匯總所有人的意見,加快菜品更新。京東食堂負責人表示,隨著人氣越來越旺,食堂每日進貨、備餐壓力不小,但大家仍克服困難,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務。

  建議

  開放雖好,管理更關鍵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單位食堂向社會開放值得肯定。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公共機構的透明度和親民形象,也為市民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就餐選擇,切實便利了群眾生活。從單位角度看,開放食堂能夠擴大消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服務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探索。

  不過,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高峰時段擁擠、菜品更新緩慢、內部師生或職工就餐體驗受影響等。這說明,開放雖好,管理更關鍵。

  竹立家建議,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進“精細化管理”。比如,可通過錯峰就餐、分時段開放、優化菜單更新機制等方式,平衡內部需求與對外服務。同時,要完善安保、通行、服務流程,提升就餐體驗與管理效率。

  “辦法總比困難多”,竹立家強調,“只要公眾歡迎、群眾受益、社會認可,就值得堅持。關鍵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將這項民生好事辦得更好。”(北京晚報記者 孟紫薇 實習生 王紫嫣)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