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天氣預報“刻意”壓低溫度?

氣象部門“解密”一條氣象預警如何誕生

2025年07月18日08:33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氣象部門“解密”一條氣象預警如何誕生

預報員進行會商研判。

  還未入伏,成都市民就已提前感受“桑拿天”。7月17日10時,成都市氣象台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東部部分地方最高氣溫將超過40℃。一條氣象預警信息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存在“溫差”?入伏在即,今年成都“三伏天”總體天氣情況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前往成都市氣象台進行專訪。

  集體會商+三審三校

  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這樣產生

  “我傾向於晚上11時左右下雨會比較准確。”“需要注意晚上8時北部地區就已經降溫。”……7月17日上午,當記者來到成都市氣象台時,10余名預報員正圍聚在電腦面前,聚精會神地分析著各類氣象數據,並對未來三日的天氣走勢進行會商研判。

  “制作(變更、解除)、審核簽發、對外發布,一般氣象預警信息會經歷這樣的‘生命周期’。”成都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唐錢奎告訴記者,以近日連續發布的高溫紅色預警信號為例,當預報員通過當前天氣形勢和昨日最高氣溫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出未來將出現高溫天氣時,氣象台會召集預報員進行內部高溫天氣會商,並和省氣象台進行聯合會商,根據高溫強度和范圍確定相應的預警信號級別。隨后制作預警信號,並對內容進行“三審三校”,確認無誤后通過多種渠道發布。

  記者了解到,當前氣象部門通過空基、天基、地基觀測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對溫度、氣壓、濕度、風、雨量、雷電等諸多氣象要素進行監測記錄和分析,為氣象預報預警提供了愈發精確的數據支撐。同時,依托 AI模型和智能算法等技術,氣象部門能夠更高效准確地開展氣象預報。

  “雖然科技越發先進,但預測未來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錢奎介紹說,雖然AI模型能夠提供天氣走勢的模擬信息,但只能做到近似,不可能精確,“可能0.1度的風向偏差,就能讓原本預報在青羊區的降雨下在了金牛區,所以依然需要預報員隨時進行研判訂正,讓預報信息盡可能貼近實際情況。”

  高溫預報會被“人為壓低數值”?

  相差超過2℃即認定預報失准

  不少網友和市民反映,自己測量的溫度和氣象部門預報溫度差異較大,甚至還流傳出“氣象部門不敢預報高溫”的說法。對此,唐錢奎表示,氣溫是近地層大氣環境的溫度,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筑、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

  市民自測溫度多暴露於太陽直射下,水泥、柏油路面上溫度更高,所以測量出的溫度會出現明顯差異。至於每個人的體感溫度更是千差萬別,受到大氣環境濕度、風速大小、輻射狀況、個人狀態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如果以此為標准,將不具備准確預報的可操作性。

  “氣象信息需要用統一的標准尺度去監測預報,這樣才能進行對比。”唐錢奎告訴記者,“如果同一個地點都測出多種溫度,那氣象預報就將沒有標准可循,也就失去了預報的意義。”

  據了解,氣象部門對預報員有著嚴格的檢驗和考評標准,如預報溫度和實況溫度相差超過2℃,即被認定為預報失准。

  入伏在即

  成都今年“三伏天”平均氣溫偏高

  本周末,成都將迎來降溫,但在7月20日也就是本周日將正式進入“三伏天”。“三伏天”是小暑至處暑之間氣溫最高、濕度最大、悶熱感最突出的時段,由初伏(頭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組成。據了解,今年三伏天全程僅30天,打破了近10年40天“長三伏”的“壟斷”,成為2015年以來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天”成都天氣如何?唐錢奎表示,預計今年三伏期間(7月20日至8月18日),我市平均氣溫較常年顯著偏高,其中,中伏和末伏期間高溫天氣較常年偏多,有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出現的可能,高溫期間濕度也比較高,體感會比較悶熱。降水量總體和常年持平,降水過程時空分布不均,多對流性天氣,大概在初伏的中期、中伏的后期以及末伏的前期會有比較明顯的降水天氣出現。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謝夏冬 文/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