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甘孜鄉城,書寫香巴拉鄉村振興答卷
——中國進出口銀行青年駐村手記裡的鄉村蝶變

在川西高原的深處,鄉城縣崗色村這片被稱為 “香巴拉” 的淨土上,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四川省分行的青年干部崔靖雨,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實干踐行使命,在駐村幫扶的征程中書寫下動人篇章。
黨建引領:凝聚青年力量,筑牢發展根基
“小崔,你文化高,得幫我們把年輕人攏到黨旗下。” 村支部書記的殷切期盼,成為崔靖雨駐村工作的重要起點。他深知,青年黨員是鄉村振興的 “源頭活水”。為此,他與村兩委走家串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黨的政策,讓紅色火種在青年心中燃起。
駐村干部崔靖雨為村在讀學生申請教育補貼。進出口銀行四川省分行供圖
2024 年以來,這個僅有130人的小村庄有3名優秀青年遞交入黨申請書,1名同志光榮轉正。在村活動室的入黨儀式上,村黨支部書記六裡昂翁丁真的話擲地有聲:“新黨員要帶頭干實事,帶活村子發展!”
高材生尚巴丁真成為典型代表。他用檢測儀發現農田氮磷比失衡問題,主動聯系農業專家指導施肥,讓曾經低產的青稞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村民們看著綠油油的麥田感慨道:“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輕人,就是咱們村的希望!”
崔靖雨與村兩委還著力規范組織建設,梳理完善黨建資料,讓基層黨組織成為凝聚人心、引領發展的 “主心骨”。如今,崗色村的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先鋒模范作用日益凸顯,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組織動能。
產業破局:高原引種藏紅花,探索特色振興路
崗色村海拔高、道路基礎設施薄弱、氣候特殊,傳統種植的青稞、土豆效益低下。如何打破 “靠天吃飯” 的困局?崔靖雨把目光投向外出考察學習。2024年10月,他與村支書、駐村第一書記一行赴成都市浦江縣鐵牛村“取經”。在那裡,他們看到了黨建引領、資源整合的鄉村發展新路徑。
經過調研論証,崔靖雨與村兩委提出引進高原特色經濟作物羌活。這種“褐色黃金”經濟價值極高,若試種成功,將徹底改寫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與此同時,他和村兩委積極聯系鄉城縣農業專家受邀駐村指導,建立起“田間課堂”:從土壤改良到種植技術,從精准澆灌到抗病防虫,為村民們打開了科學種植的新視野。盡管羌活試種仍在推進中,但崗色村人已然看到希望——這不僅是一次產業的轉型,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高原落地生根。
民生答卷:文化潤心紓民困,實干繪就幸福景
進出口銀行捐贈資金裝修的村活動室,如今已成為村民的 “暖心家園”。這裡不僅是議事決策的場所,更是鄰裡交流、文化傳承的平台。崔靖雨深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精神的富足。他牽頭開展多樣化文化活動,讓村活動室成為政策宣講、技能培訓、文藝演出的主陣地。在文化浸潤下,崗色村涌現出洛絨曲批等“文明家庭”,村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
然而,崔靖雨的“民生清單”上還有一道難題:農田缺乏圍欄,野生動物侵擾和家畜散養導致作物屢遭損失。還記得初到村裡時,他目睹青稞地被拱毀的痛心場景,暗下決心要解決這一“心腹大患”。2024年底,在崔靖雨的推動下,進出口銀行四川省分行向崗色村捐贈資金,用於修建6.2公裡農田圍欄,用“防護網”筑牢村民的“豐收夢”。
駐村感悟:從“物理居住”到“心靈駐扎”的成長蛻變
回顧駐村時光,崔靖雨感慨萬千:“真正的駐村,是把心扎進泥土裡。” 初到崗色村時的迷茫,早已被一次次入戶走訪的腳印、一場場深夜議事的燈火驅散。他學會了用藏語與村民拉家常,聽懂了他們對增收的期盼﹔他穿梭在田間地頭,把政策紅利轉化為具體項目﹔他與村兩委並肩作戰,在挫折中摸索路徑,在信任中凝聚共識。
如今,村集體收入逐步增長,活動室裡笑聲朗朗,農田圍欄建設即將啟動…… 這些變化,是崔靖雨用實干贏得的“駐村答卷”。更珍貴的是,他與村民們結下的深厚情誼。那一碗碗溫熱的酥油茶、那一聲聲親切的 “小崔”,見証著一名金融青年在鄉村振興一線的“破繭成蝶”。
在香巴拉的熱土上,崔靖雨的故事只是萬千駐村幫扶干部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上書寫著責任與擔當。正如崔靖雨所言:“駐村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我們把群眾的期待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實效,就能讓‘香巴拉’的夢想照進現實。”這,就是新時代青年對“國之大者”的生動詮釋。(何文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