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遂寧:“新農人”賦能 老田地“增智”

2025年07月12日07:5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清晨6點,田野已悄然蘇醒。石洞鎮奉光榮家庭農場負責人奉歡站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機屏幕輕輕一劃,無人機隨即騰空而起,沿著預設航線精准噴洒肥料﹔聚賢鎮智能大棚內,技術員鮑紋正盯著物聯網傳感器傳回的實時數據,確保每一株蔬菜苗都在最佳環境中生長……這是四川遂寧安居區3512名“新農人”的日常。

奉歡為“新農人”指導無人機噴洒農藥要點。屈超英 攝

奉歡為“新農人”指導無人機噴洒農藥要點。屈超英攝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指尖輕點控田間”,從“逃離農村”到“扎根鄉土”,這群年輕人正用科技與智慧,重新定義“農民”二字。而安居區精心構筑的人才培育體系,成為他們扎根鄉土、破土成林的堅實沃土。

筑沃土:引鳳還巢,人才扎根有保障

“用物聯網種出有機菜,這感覺太酷了!”鮑紋直起身,擦了擦額角的細汗,笑容裡滿是成就感。這名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放棄了城市的白領生活,一頭扎進了田野。吸引她的不僅是鄉土情懷,更是這裡對農業科技的重視和系統化的人才支持。

面對“誰來種地”的時代之問,安居區首創“四新四有”人才標尺(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組織﹔有農業情懷、有適度規模、有持續發展性、有抗風險能力)。這把標尺,首次將電商主播、農機手等“一村六員一主播”納入人才范疇,讓他們也能享受政策扶持。其中5人入選“川中明珠計劃安居專項”人才計劃,102名“新農人”更獲推選為“兩代表一委員”,“新農人”的社會價值獲得高度認可。

引鳳還巢,政策是關鍵“磁石”。安居區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主動出擊,常態化開展“人才五進”活動,送政策到戶到人。石洞鎮的辣椒種植大戶奉軍便是受益者,他乘著“雙引雙培”“人才新政24條”“‘新農人’12條”等一攬子政策的春風啟航創業夢,不僅自己闖出一片天,還成功帶動周邊15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近2萬元。同時,安居區通過打造“新農人”工作站,編織起一張互助網絡:農資集採集配、農機共享互通、技術共用共研。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深度合作,引進馬均、楊文鈺等20余位專家,為田間地頭的探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后盾。

重塑鄉土榮光,觀念轉變是“基石”。針對社會上“回鄉即能力弱”“好不容易脫農皮”的偏見,安居區打出宣傳組合拳。“新農人”發展大會發布億元產業機會清單﹔“新農夢·安居歸雁說”專欄裡,歸雁人才講述著動人的奮斗故事……四川大學等12所高校150余名學子被吸引而來,“把論文寫在安居田野上”成為新風尚。鮑紋正是在這濃厚氛圍中,從“大學生種菜班”的學員,成長為美寧農牧的技術導師,累計培訓村民超百人次。

強引擎:科技賦能,智慧田野顯身手

要讓“新農人”的夢想開花結果,離不開科技的硬核支撐。安居區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20余所高校院所深度聯動,通過共建智慧農業系統、推廣數字化種植技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一系列舉措,為傳統農業插上“智慧翅膀”。

小暑時節,遂寧市安居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5萬畝水稻分蘖正酣,也是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虫害高發期。“看這裡!”園區負責人陳東旭打開智慧農業APP,預警信息清晰跳動:“依托衛星‘天眼’劃分的10個網格,實時監測每塊田的環境、長勢、水情及病虫害苗頭。數據匯入‘智慧大腦’,一旦有異常系統立刻報警。”這套系統,結合28座提灌站、140公裡“鋼鐵水網”,為抗旱防澇裝上“科技之眼”,護航這片省四星級園區成為“新農人”絕佳的“練兵場”和“示范田”。

科技的價值,最終在豐收的喜悅中兌現。在奉歡的試驗田裡,“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已結出碩果。這位90后“新農人”,不僅引進高效模式,更“啃”下丘陵機械化作業的硬骨頭——自主研發改良專用播種機和除草機,突破無人機飛防作業的瓶頸,實現全程機械化。“看,這就是‘安居智慧’的答卷!”她捧起沉甸甸的豆莢和飽滿的玉米棒,難掩自豪。地塊大豆畝產213.82公斤、玉米畝產655.38公斤,連續3年刷新全國高產紀錄。

“手機是新農具,直播是新農活”在安居已成現實。“新農人”邱何鵬是這一轉變的生動實踐者,他抓住數字機遇,創立“永正農場”微信小程序,將安居特色農產品送上“雲端”,實現線上銷售破百萬元,讓“安居味道”香飄雲端。“新農人”劉洪剛則組建“助農三兄弟”運營團隊為農產品直播帶貨,銷售額累計破千萬元。

樹頭雁:示范引領,共富路上齊奮進

安居“新農人”,不僅是田野的耕耘者,更是帶動鄉親共富的“領頭雁”。

“傳幫帶”育強振興主力軍。在“基地+人才”孵化模式下,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等專家工作室“手把手教、田間現場學、實踐反復練”,培育出“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彭巧等500余名骨干。橫山鎮“蓮藕大王”向前,是其中的典范。深耕產業12年,他創建的博茂農業不僅盤活了6000余畝撂荒地,更牽頭組建起一個涵蓋3家省市級龍頭企業、3家合作社、12家家庭農場的產業聯合體。“一個人富不算富”,向前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累計培訓出96名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新型農民,帶動村民年收入達2.4萬元,合作分紅高達140萬元,讓共富路越走越遠。

興產業,品牌化是出路。“新農人”深度參與安居區“安字號”品牌打造。邱何鵬不僅用科技打通了銷路,更著力打造“永正農場”品牌。他成功將產業規模從500畝擴大至2000畝,並帶動周邊80余戶村民參與標准化種植,構建起從生產到銷售的品牌化產業鏈,開辟了一條品牌引領、數字賦能的共富新路徑。

人才回歸、技術落地、產業興旺,安居鄉村的活力前所未有。2024年,全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6.7%的增幅領跑全市,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數量攀升至29個。

“新農人”賦能傳統農業數智化轉型,讓農業從“靠天吃飯”走向“靠數增收”,鄉村從“人口流出地”變為“人才磁力場”。給土地以智慧,給鄉村以青春,這片古老的田野,就永遠不會老去。(王波、屈超英)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