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民網聚焦“四川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為民服務辦實事工作”系列報道(六)

一線調研行 | 看四川攀枝花如何答好“留言板”上的民生卷

人民網 彭茜 郭瑩
2025年07月09日14:2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關於做好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辦理工作的批示要求,在省政府辦公廳、省信訪局的指導下,即日起,人民網四川頻道深入自貢、攀枝花、綿陽、內江、南充、達州等市(州)實地調研採訪,推出“人民網聚焦‘四川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為民服務辦實事工作’系列報道”,通過“書記談感悟”“市長話實踐”“一線調研行”“數說‘辦幫解’”等內容呈現,全面展現各地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為民服務辦實事工作的實踐和成果。敬請關注!

傍晚時分,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山水鞠籃球場燈火通明,球員揮汗如雨,場上加油助威聲不斷。然而,去年以前,這裡是另一番模樣。“開發商資金緊張,沒有安裝路燈,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附近居民也不愛來。”東區炳草崗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說。

改變,源自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的一條留言。該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在接到群眾訴求后,積極協調資源,用最快速度點亮球場。

把網民留言辦理工作作為踐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通過辦理好網民留言暢通群眾問政渠道,打通網上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2022年至今,攀枝花市依托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累計接收網民留言423件,所有留言全部按時辦結,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化民憂。

老公園變身新地標

“百姓盼的”變成“政府干的”

走進攀枝花西區河門口公園,中央大草坪上,露營帳篷連片﹔萌寵樂園裡,孔雀、梅花鹿悠閑自在﹔無邊泳池內,孩童戲水,清涼一“夏”!

“這裡太多玩的、太多看的了,簡直就是遛娃首選。”附近居民楊虹說,公園整改完成后,自己經常帶家人來這裡,“設施設備齊全,網紅打卡點多,小孩耍得開,有時候我還會推著家裡老人過來走走。”

河門口公園改造后的三角梅特色景觀區。田金艷攝

河門口公園改造后的三角梅特色景觀區。田金艷攝

河門口公園建於上世紀70年代,承載著不少西區居民記憶。由於其修建年代久遠,近年來逐步暴露出設施設備老化、活動場地不足、服務項目少等問題,居民對其進行改造的呼聲漸漲,紛紛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多個網上群眾工作平台發聲。“我們對這些意見及建議進行了收集和梳理,將公園改造納入當年急需解決的群眾反映頻繁事項中。”攀枝花市西區信訪局局長熊愛民說。

改造工作從2024年8月啟動,持續至今年5月。“我們重新規劃了景觀空間,擴大了活動場地,增添了兒童樂園、燒烤區域、婚慶文化區、宴會區等功能性空間。”攀枝花博程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汪麗介紹,河門口公園是西南最大的三角梅主題公園,改造過程中,他們不僅從便民方面進行梳理和修整,同時還引入了一些新品種三角梅,使公園更具打卡性。

“城鄉建設問題在網民留言中佔比很高,群眾對這方面的訴求多,具體內容也從傳統的拆遷安置補償、按期交房糾紛等,逐步擴展至優化居住環境、提升物業管理等多元需求。”攀枝花市信訪局副局長郭莉介紹,他們從老百姓提出的問題中梳理出“共性問題”,並予以針對性解決。

九曲公園一角。陳萱攝

九曲公園一角。陳萱攝

2024年年底,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攀枝花大道南段東側的九曲公園正式投用。作為毗鄰居住集中區、醫院和學校的城市配套公園,九曲公園的落地,讓周邊新建小區業主有了休閑的好去處。這一變化,讓當初在網上留言反映相關訴求的居民殷如婷欣喜不已。

殷如婷搬到溪山美地小區不到3年,“剛來的時候,孩子還挺小,發現周圍沒什麼可去的地方,綠化也一般,就想給政府反映一下,看看能不能建設一些小規模公園綠地設施,沒想到這麼快我們的訴求就得到了回應。”殷如婷說,僅一年,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就已落成,現在抬腳出門就能進入園區,“孩子現在讀幼兒園,每天都能和小伙伴一起來這裡耍一會兒再回家。”

“接到群眾訴求后,我單位即刻聯合區住建局進行實地踏勘、民意調研,形成詳實的專題報告呈報區委、區政府。區委、區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民生工程,迅速召集多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圍繞規劃設計、資金保障等核心問題深入研討,精准制定實施方案﹔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高效推動九曲公園從規劃藍圖變為惠民實景。”攀枝花市仁和區信訪局局長錢興勇說。

從2021年起,仁和區陸續新建口袋公園、微綠地16個,新增城市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這些公園鑲嵌於城市街角巷口,在鬧市中為市民提供“推門見綠、移步入園、轉角見美”的舒適環境,推動城市生態底色煥新。

“紅本本”變成“定心丸”

群眾呼聲終得“夢想成真”

“房產証下了,今年過年放鞭炮都放出了喜氣洋洋的節奏,飯都要多吃幾口了!”今年春節前夕,西區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區家盛巷小區居民余朝領到了自家房屋的不動產權証書。這一刻,他盼了10年。

家盛巷小區居民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房產証。西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家盛巷小區居民拿到期待已久的房產証。西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2年,余朝購入家盛巷小區一套70平方米的住宅,三口之家開啟新生活。喬遷新居,本是喜事,但房產証遲遲不下來卻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最開始說是5年內下証,5年過去了,証辦不下來。”

據了解,家盛巷小區經濟適用房項目共規劃建設住房724套,總建筑面積50680平方米,項目業主單位為攀枝花汽車運輸總公司(二〇公司),項目施工方為攀枝花建設工程公司。當年,為解決當地特困改制企業無房和住房困難職工的居住問題,項目以職工集資方式修建經濟適用房。小區項目分3期,分別於2013年、2014年、2017年竣工投入使用。前期,因項目業主單位和施工單位資料移交存在爭議,項目建設資料不完善,無法完成相關備案,加之項目存在業主單位拖欠施工單位工程款以及稅費等問題,小區房屋產權証遲遲無法辦理。

“房本拿不到,房子就無法過戶給子女,也沒法上市交易,娃娃上學入托困難重重。”小區居民劉敏說,前期,他們也曾想過自己解決,但因為辦理房產登記涉及部門眾多、流程復雜,很多人最終打了退堂鼓,辦証事宜一拖再拖。

“‘大紅本’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且涉及戶數多、體量大,這麼多的街坊拿不到証,這個問題不僅是他們的心病,也是我們的心病!”西區玉泉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亮坦言,2024年,家盛巷小區居民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再次反映這個問題,堅定了他們要盡快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決心。

2024年3月,席草坪社區結合信訪積案化解工作,按照有利於群眾的原則,積極研究該小區房屋產權証集中辦理工作,並及時將情況反映給區委、區政府。西區隨即成立了家盛巷經適房小區工作專班,組織各部門積極會商,用好用足各項政策,對“証”開方,共同研究“梗阻”問題,以實際行動回應居民期盼。

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區家盛巷小區居民樓。人民網 彭茜攝

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區家盛巷小區居民樓。人民網 彭茜攝

然而,多年舊疾加新病豈是那麼容易化解的。

“需要揭開瘡疤,一層層修補。項目業主單位和建設單位都有自己的理由和難處,導致項目原始情況及審批資料獲取十分困難,辦理不動產權証難度極大。但再大的困難也不能讓老百姓來買這個單,我們必須要找新路徑、突破口,解決后續手續辦理問題。”談到問題解決經過,鄭亮這樣說。

為了加快推進辦理進度,西區區委、區政府又將情況上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國資委,同時積極對接市級相關部門。最終,攀枝花市國資委協調攀枝花汽車運輸總公司籌集900萬元資金,解決了該公司在全市修建的經濟適用房產權証辦理需繳納的稅費,破解了小區房屋產權証辦理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同時,工作專班積極對接攀枝花市房管中心,擬定房屋產權証的辦理流程,確保辦理渠道暢通。

在各級部門的積極協調下,最終,大紅色的不動產權証書發到了居民手上。

“今年10月前,除特殊情況外,小區住戶房產証將全部到位。”鄭亮說,響應群眾對居住環境提檔升級的需求,家盛巷小區周邊已經納入城市更新最新規劃中,“我們將按照上級要求協調各方資源,對老舊小區干道路面、管廊管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還要想辦法引入資源,帶動小區周邊人氣商氣,讓老百姓不光住得好,還要富起來。”

建機制還要勇創新

精准施策解憂 靶向發力見效

“用心傾聽、用智破題、用力落實”,隻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2022年3月,網民留言反映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村蕨基坪社道路為土路,下雨天道路濕滑無法正常通行且部分路段存在安全隱患,希望硬化道路,方便村民出行。1個月不到,麻隴彝族鄉就爭取資金147萬元,后續硬化了2.7公裡道路,不僅保障了全村百余名村民出行安全,還推動了當地芒果產業發展。

2024年4月,針對仁和區平地鎮白拉古村群眾反映生產生活用水不便的問題,當地政府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積極推動集鎮供水管網延伸工程落地,不到2個月,項目就建成通水,村民用水難題徹底解決……

精准施策離不開高效務實的留言辦理體系的建立。

“我們對留言進行了全流程閉環管理,明確分管領導和專人負責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的辦理工作,並建立‘當日接收、當日轉辦、限時辦結’的快速響應機制,動態台賬管理,在15個工作日辦理時限內進行全程跟蹤,通過提醒、催辦、督辦確保落實。”郭莉介紹,攀枝花市信訪局嚴格審核承辦單位反饋意見,對事實不清、處理不當的答復堅決退回重辦﹔實行月度通報制度,對推諉扯皮、逾期未辦事項挂牌督辦,約談責任單位負責人,壓實主體責任。同時,對群眾咨詢問題進行分類施策精准辦理,針對職能交叉、久拖未決的疑難問題,通過專題研判會明確牽頭單位與配合單位,分工協助,合力攻堅。

“在這一過程中也涌現了不少具有創新性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郭莉舉例道,西區創新“三說會堂”多元解紛工作機制(群眾說事、干部說理、法官說法)﹔仁和區仁和鎮老街社區大膽探索形成“五步議事法”協商治理工作新機制,實現“居民點題、支部議題、專人答題、公開亮題、群眾閱題”,推動基層治理問題的解決。

煙火仁和商圈黨支部組織商議商圈集裝箱增設問題。老街社區供圖

煙火仁和商圈黨支部組織商議商圈集裝箱增設問題。老街社區供圖

“從問題處理開始,社區就會將問題發生背景、議題商議情況、解決方案、具體經辦人和處理情況整合制成問題處理進度一覽表,定期在問題發生區域公示欄和社區公開欄中公示,方便群眾及時掌握問題處理進度。在議事廳所有議題處理完成后,均向轄區群眾公開處理情況,接受群眾評價,全程做到議題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仁和區仁和鎮老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清瑩說。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電梯加裝、小區安全隱患整改、停車位糾紛、下水管道堵塞、噪音擾民……老街社區議事廳開設以來為群眾解決了不少煩心事。通過“五步議事法”治理模式,社區凝聚起城市基層治理、市域治理的最大公約數,由“亂”到“治”,由“繁”到“簡”,將基層“矛盾線”逐步轉變為平安“和諧線”。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