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公益事業

安全文化建設是應急管理事業的根基,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重新審視安全文化建設的屬性定位與發展邏輯,探討如何將其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來推進,非常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公益事業是指以推動社會公共利益改善為目標,不以營利為目的,由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等主體發起的各類社會服務、公共福利及慈善活動。其本質是通過資源整合與行動協同,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公眾福祉,具有非營利性、公共性、利他性三大核心特征。
當前,人民群眾對安全的需求逐漸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預防,從個體避險升級為社會共治,對安全的需求也隨之升高。
由此可見,安全文化建設就是一項公益事業,本質上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利益為根本,需要全社會非營利性的共同參與共同傳播。
安全文化建設作為公益事業的理論基礎
(一)公共產品特征
安全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即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且無法排除他人不支付費用而享受該產品。安全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公共服務,其受益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安全文化所具備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特征,決定了其供給無法單純依賴市場機制。由於個體難以獨佔安全文化帶來的收益,其參與建設的意願往往會被削弱,進而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出現。所以,要由政府等公共部門發揮主導作用,依靠公益性機制,保障其普惠性供給。
(二)正外部性特征
安全文化建設具有顯著正外部性。對企業而言,積極建設安全文化,除保障自身生產安全,還能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為行業提供示范標杆,影響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對村(社區)來說,強化安全文化建設可減少安全隱患,促進村(社區)和諧穩定,也對周邊村(社區)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這種正外部性惠及社會多元主體,足以說明安全文化建設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遠非企業或局部個體的私利所能比擬,其“公益性回報”遠高於“私人回報”。因此,唯有借助公益化機制,才能有效彌補市場供給的不足。
(三)社會契約理論
依據社會契約理論,社會成員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與公共安全,自願讓渡出部分權利給政府等公共管理機構,從而形成一種契約關系,也即社會責任。在這種契約關系下,政府有責任為社會成員提供包括安全保障在內的公共服務。安全文化建設作為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會契約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企業、社會組織與公民個人也在這一契約關系中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因此,隻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民個人各方共同履行責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進安全文化建設這一公益事業的發展。
(四)公共利益屬性
安全文化建設以維護無特定群體的安全利益為核心目標,亦即有廣泛的全民性、全域性和全社會性,充分體現了無差別的公共利益屬性,追求公平普惠,超越了個體或團體私利。在實踐過程中,這一事業要求有精准的指揮棒和公正心,通過科學的政策引導與合理的資源調配,推動公共資源向薄弱的地區和群體傾斜。無論是偏遠山區,還是老舊社區,都彰顯著安全文化建設對公平性的執著追求,要確保每位社會成員都能平等享有安全服務,實現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與公共利益屬性。
公益化推進安全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制度創新,建設公益導向的政策體系
一是健全制度體系。制定專項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明確安全文化的公益性屬性,規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的權責義務。做好頂層設計,確保該項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有執行,扎實落地見效。
二是創新籌資模式。由財政部門牽頭組建安全文化公益基金,構建“財政注資+企業捐贈+社會眾籌”的多元籌資架構,如舉辦慈善募捐活動等拓寬資金來源。通過績效評估、專項審計等方式確保資金使用效能。
三是完善激勵機制。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輪驅動模式,對企業捐贈實行稅前全額扣除,對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通過媒體宣傳、社區公示等方式,講好捐贈者參與安全文化建設的故事,讓公益行為獲得廣泛社會認同。
(二)強化統籌協同,構建多元共治的公益生態鏈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安全文化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從安委會、減災委成員單位抽調成立安全文化建設專班,加強對安全文化建設的監督管理,確保該項工作扎實有序推動。
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安全文化建設納入企業發展戰略,按照年度營收比例計提專項資金,用於安全文化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強對員工的安全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有條件的企業組建培養自己的公益宣教隊伍,對內對外常態化開展公益宣教活動。
三是施展社會組織優勢。通過發起公益基金籌集資金,為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公益項目提供經費支持。有條件的社會救援力量深入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安全文化宣傳教育活動。
(三)加大技術賦能,打造數字時代安全公益新范式
一是開發“數字公益”安全培訓項目。鼓勵開發“安全元宇宙”平台,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火災、地震等場景,用戶可通過手機或穿戴設備免費參與沉浸式學習、演練等活動。建立“安全知識眾籌”機制,鼓勵公眾上傳身邊隱患案例與解決方案,形成共建共享的知識庫。
二是建設安全文化公益雲平台。構建公益雲平台系統,公眾端提供安全知識學習、公益活動報名、隱患舉報等功能。企業端實現安全文化建設數字化管理、公益數據申報等。政府端動態監測安全公益指數、智能調配資源等。
三是發展安全文化公益產品。比如,開發“安全公益機器人”“沉浸式流動體驗館”等公益產品,深入農村、社區尤其偏遠地區持續開展公益科普活動。
(四)增強文化引領,筑牢安全公益的社會根基
一是實施安全文化公益傳播工程。制作《安全公益》系列紀錄片,向全社會公開播放。比如,開展“安全公益微視頻大賽”,舉辦“應急科普公益大講堂”,營造濃厚安全文化氛圍﹔或是開發“安全公益”主題文創產品,如安全成語拼圖、應急兒歌專輯等。
二是構建公益安全教育體系。可將安全文化公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高校開設“安全公益”課程,鼓勵學生到社區等進行安全科普公益宣講活動。
三是發揮媒體的傳播優勢。可引導主流媒體開設“安全文化”專欄,互聯網平台開設“安全科普”專區,通過媒體、廣播、宣傳欄等廣泛傳播安全文化知識和應急技能﹔可以通過制作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復雜的安全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進行宣傳。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研究院院長、教授)
注: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