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李后強:深挖文化底蘊 賦能高質量發展‖韓江

2025年07月05日10:15 |
小字號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5年7月2日至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后強教授赴資陽市安岳縣、樂至縣開展專題調研,圍繞“文化賦能產業、歷史激活發展”主題,深入考察檸檬產業、史前遺址、紅色文化、地方文獻等領域,實地了解資陽在文化傳承、產業升級、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實踐探索,並就進一步挖掘資源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意見。調研期間,李后強應邀參加了“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壇——地方志與石窟文化分論壇”,並發表題為《從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與張力》的主旨演講。

中國檸檬看四川,四川檸檬看安岳。作為“中國檸檬之鄉”、全國規模最大國家現代農業(檸檬)產業園,安岳檸檬種植面積超48萬畝,常年產量60萬噸以上,產量佔全國70%,銷售佔國內市場80%,已形成集種植、加工、研發、文旅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李后強走進中國檸檬小鎮與世界檸檬產業發展大會會址,詳細詢問檸檬品種改良、精深加工(如檸檬精油、果膠、飲料)及品牌建設情況,對“安岳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安岳檸檬是四川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推動品種優化與標准化種植﹔同時延伸產業鏈條,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讓‘酸果子’真正變成‘金果子’,助力鄉村振興與農民致富。”

在安岳調研期間,李后強還參觀了“汪毅文獻特藏館”。該館作為安岳縣地情室,收藏了地方文獻、歷史檔案、藝術作品等萬余冊(件),是資陽地方文化的“活字典”。在查閱《資陽府志》《安岳石刻圖志》等珍貴文獻時,李后強指出,“要以文獻為橋,串起地方文化珍珠,地方文獻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庫,要發揮好文獻館的平台作用,加強文獻整理、研究與傳播,既要深挖‘冷門絕學’,也要講好‘大眾故事’,讓地方文化從‘書齋’走向‘社會’,成為凝聚共識、賦能發展的文化紐帶。”

作為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距今約8萬至6萬年的濛溪河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木器及動植物遺存,為研究“資陽人”演化及亞洲古人類活動提供了關鍵實証。

在遺址發掘現場,李后強仔細察看文物展陳,聽取考古進展時指出,要解碼“資陽人”文脈,激活歷史新動能,“濛溪河遺址是資陽的‘文化根脈’,要統籌好保護與利用,既要高標准推進考古發掘與研究,厘清古人類生存密碼﹔也要探索‘遺址+文旅’融合路徑,通過數字化展示、研學基地等形式,讓歷史‘活起來’,提升資陽的文化辨識度與影響力。”

在樂至縣勞動鎮,李后強一行懷著崇敬之情,依次參觀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和陳毅故居,重溫陳毅元帥的忠誠品格與為民情懷。李后強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厚植精神底色,“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建好用好紅色教育基地,創新‘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教育+實踐’模式,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成為推動資陽發展的強大精神動。”

調研中,李后強充分肯定資陽在文化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他表示,資陽文化底蘊深厚、資源稟賦獨特,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與農業、工業、旅游業深度融合﹔要以創新思維激活資源價值,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特色產業“強起來”、城市品牌“亮起來”,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資陽經驗”。

資陽市和樂至縣、安岳縣有關領導蒙宇、彭玉秀、賴才建等參加調研,並就相關情況作了介紹。參加調研活動的領導和專家有陳建春、劉正良、楊琪、韓毅、李單晶、任思奇等。(韓江)

來源:方志四川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