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會五議工作法”激活老小區煥發新活力

小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日常生活的基礎場域,是社會利益的連接點、社會矛盾的交匯點,也是社會工作的著力點。在成都市錦江區所轄的76個社區中,有小區(院落)1206個,其中老舊小區(院落)佔比超70%。為統籌協調好安全隱患消除、居住條件改善、低效資源釋放、運管模式重塑等多方關系,錦江區有效結合人民建議征集和協商議事活動,依托“議事會”“培訓會”“壩壩會”,探索形成“居民提議說需求、社區審議出意見、民主商議謀思路、協同決議抓落實、大眾評議看實效”全鏈條協商工作法,推動老舊小區實現洗淨“面子”、更新“裡子”、擦亮“路子”,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活能人自治密碼,先治理再改造解決群眾參與之難
錦江區東湖街道河濱社區河濱佳苑小區建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屬府南河整治拆遷安置小區,共有居民252戶,其中租住戶佔比達36%。作為一個有三十年歷史的老舊院落,存在基礎設施陳舊、建筑物老化、外立面牆體脫落等安全隱患,小區綠化少、公共空間少、機動車停車難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居民。
2024年,河濱佳苑開啟院落改造工作,面對改造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因方案分歧、施工噪音、空間佔用等引發的鄰裡矛盾,院落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依托“羅嬢工作室”這一院落特色調解平台,線上設立熱線電話、建立微信溝通群,線下組織召開“議事會”“培訓會”“壩壩會”等,同步配備專職協調員,以拉家常的方式講政策、說情理、聽訴求,及時化紛解爭,確保院落改造順利推進。
如今,改造后的院落活動室煥然一新,銀發調解隊、愛心敲門組等志願服務隊伍活躍﹔非機動車庫經過智能化改造,充電樁、監控設備一應俱全,機動車位增至60個,讓居民停車更便捷安心﹔新建的公共衛生間採用無障礙設計,既方便又衛生。與此同時,小區內新增文化休閑長廊,對原有花台進行藝術化改造,還栽種了三角梅等觀賞植物。
搭建多維議事平台,變清單為銷單做好民生關鍵小事
翡翠城社區翡翠城一期(林語湖畔)小區建成已有20余年,其單元電梯因使用年限長、運行頻率高、核心部件勞損,易造成沖層、蹲底、溜車等安全事故。今年2月,12棟3單元的電梯被責令停梯后,業主紛紛表達質疑,“到底爬樓還要多久?”“如果電梯大修,何時能完成?”“如果無法大修,那咋個解決,還是繼續熬著等直至該電梯壞到能符合以舊換新要求?”。
為幫助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翡翠城社區按照“居民提議、社區審議、民主商議、協同決議、大眾評議”五議工作法,在社區黨委指導下,組織網格黨支部、業委會成員、院落事務監督促進小組、物業公司、業主代表等,圍繞電梯更新改造共商煥新方案。並注重加強小區輿論引導,強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意識,引導大家依法合理表達訴求。
“作為街道首個申請到政府一次性15萬元以舊換新補貼電梯的單元,業主們由群情激奮到表達感謝,並紛紛表示願意配合做好電梯更新改造工作。”東湖街道翡翠城社區網格黨支部書記陳開茂高興地說,“我們還完整梳理了申請審批的25個流程、55個步驟,形成了一套標准化模式,為后續小區兩批次12部電梯的更新改造打好了基礎。”
無論是小區改造還是電梯更新,黨建引領有力、協商議事有果、多元共治有效的實踐探索,正是錦江基層治理的生動寫照,在不斷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水平過程中,勾勒出一幅幅共建共享的幸福圖景。(李建華、孫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