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昭化:“星”火燎原之勢 點亮鄉風文明之光

“老張,這周你家垃圾分類做得好,文明積分又漲了5分!”清晨的柏林溝鎮嵐橋社區,文明監督員李大姐拿著評分表挨戶走訪,紅底黃字的“明星牆”前已圍了不少村民,大家踮腳張望著最新上榜的“嵐橋之星”。這場始於社區的“評星”活動,如今已在廣元市昭化區形成“星火燎原” 之勢,讓鄉風文明的光芒照亮鄉村振興路。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中,鄉風文明是最深沉的精神底色。近年來,昭化區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創新實施“微細胞”培育工程,通過柏林溝鎮嵐橋社區“嵐橋之星”等特色載體,以“小星星”激活基層治理“大能量”,形成了“星火燎原”的文明創建格局。2025年,柏林溝鎮成功創建 “第七屆全國文明鎮”,這份榮譽背后,藏著從“一顆星”到“滿天星”的蛻變密碼。
創新評價機制 樹起文明“風向標”
“以前覺得‘文明’是虛的,現在誰家掃得干淨、誰家孝順老人,評分表上寫得明明白白!”嵐橋社區居民劉天福指著牆上的《“嵐橋之星”評分細則》說。這份細則將“講衛生”“守規矩”等抽象要求,細化為門前三包、參與義務巡邏將進行不同分值加分等具體條款,由23名黨員、鄉賢組成的文明監督隊每周3次現場記錄,每季度的“陽光評議大會”上,居民代表手持評分表當場亮分。
破解鄉風文明建設“軟指標”難題,關鍵在於建立科學量化的評價體系。嵐橋社區首創“雙軌制”動態考評模式,通過“監督員日常巡查+季度評議大會”,把抽象的文明標准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行為准則。
目前,柏林溝鎮嵐橋社區共評選出優秀普通住戶50戶、優秀經營戶100戶。以評促建的基層治理創新,讓文明新風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如今,“爭星創優”的風氣已從嵐橋社區蔓延至全區12個鎮,成為鄉村振興路上最亮麗的風景線。
強化正向激勵 激活群眾“內驅力”
“這噴霧器是用文明積分換的,比自己買的更有意義!”退休教師馮顯亨摩挲著嶄新的農具,他不僅是首批“嵐橋之星”,還牽頭組建了“老馮調解隊”。
鄉風文明建設要避免“剃頭挑子一頭熱”,必須建立可持續的激勵機制。嵐橋社區構建“精神+物質”雙重獎勵體系:一方面,為獲獎家庭舉行隆重的“星光授旗”儀式,並通過廣場“明星牆”等顯著位置,進行立體宣傳,優秀的商戶還會納入下季度定點採購和旅游消費推薦名錄﹔另一方面,設立“文明新風積分超市”,打造積分兌換“升級版”,1積分可抵1元消費,季度之星還可享受農技培訓優先權、信用貸款優惠等政策。
據統計,目前,全區150個村、社區全覆蓋開展文明新風積分評定,設立“文明新風積分超市”150個,12個鄉風文明建設代表村完成“文明新風積分超市”“升級版”打造,累計兌換積分23萬分。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活動的主動性提升62%。
培育示范集群 打造文明“輻射源”
“看,這是我們院壩的‘文明公約’,每家都簽了字!” 走進柏林溝鎮“文明院壩”示范戶李大娘家,牆上的公約旁貼滿了鄰裡互助的照片。
針對文明創建“雨過地皮濕”的問題,昭化區著力打造多層次示范體系。在嵐橋社區“星星之火”基礎上,柏林溝鎮實施“星光倍增計劃”,培育“文明院壩”42個、“好家風示范帶”3條﹔區級層面印發《昭化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和《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通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代表性點位培育,按照“五個一”標准(一個文明陣地、一套家規家訓、一個文明實踐項目、一套村規民約、一套文明新風積分評定標准)進行梯次培育。柏林構鎮“嵐橋經驗”已升級為“1+N”創新模式,目前全區已創成全區區級及以上文明村及文明鎮分別佔比63%、100%。其中國家級文明村鎮4個、省級文明村鎮2個。推薦評選各類先進典型1.3萬人次,陳規陋習發生率同比下降74%,“文明之花”在昭化大地競相綻放。
從嵐橋社區的“15顆星”到全區的“滿天星”,昭化區用實踐証明了鄉風文明建設貴在“滴水穿石”。站在新起點上,該區將繼續深化“微細胞”培育工程,以更多“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讓文明之光照亮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篇章貢獻更多昭化智慧!(楊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