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資陽雁江“80后”村支書:用撂荒田裡的豐收回應“入黨為了啥”

2025年07月03日10:1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周玲梅和村民採摘小米椒。馮柏瑞攝
周玲梅和村民採摘小米椒。馮柏瑞攝

“七一”前夕,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巍峰村的田野裡,熱浪翻滾,豐收在望。頂著烈日,村支書周玲梅和村民們正躬身於田間,靈巧的雙手在碧綠的辣椒枝葉間翻飛,不一會兒,一筐筐油亮飽滿的小米椒就被採摘收獲。汗水浸濕衣背,笑容點亮臉龐,望著這片火熱的豐收場景,周玲梅很是感慨:“這片地,以前可是荒著的。”

從繁華都市的“白領”到偏遠山村的“領頭雁”,這位有著18年黨齡的“80后”黨員,用扎根鄉土的堅定選擇和無悔擔當,在曾經的撂荒地上,書寫著一名黨員的忠誠答卷,讓鮮紅的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

而這一切的起點,源於2020年一個改變人生的選擇。彼時,在成都讀書、工作  多年的周玲梅,接到家鄉——丹山鎮巍峰村老支書懇切地邀約:“村上需要像你這樣的年輕人!”

一面是都市的繁華與工作的穩定,一面是家鄉的召喚與荒蕪的田地。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1988年出生的周玲梅,最終說服了父母,毅然返鄉,並於次年成為巍峰村黨支部書記。

“入黨是為了啥子?就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周玲梅坦言,年少時家庭突遭變故,爺爺奶奶癱瘓、母親遭遇車禍,正是當地黨委、政府的雪中送炭助全家渡過難關,這份恩情和入黨初心成為她反哺鄉土最深沉的動力。

初回農村,基層工作對周玲梅而言是全然陌生的領域。“當時就像‘無頭蒼蠅’,啥都不曉得。”幸得老支書“手把手”傳授調解糾紛、處理村務的經驗,加上村裡老黨員、退休老干部們的傾力相助,她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將銷售崗位練就的溝通能力轉化為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迅速融入鄉親,用真心換真情,逐漸打開了工作局面。

而橫亙在她面前的第一個硬仗,便是村裡的撂荒地問題——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無力耕種,良田好土日漸荒蕪。2021年,在周玲梅的帶領下,巍峰村打響了“土地保衛戰”,通過項目資金爭取,村裡完成了耕地整改,將荒山變為良田。

隨后,周玲梅又推出“兩級兜底”種植機制:動員村民應種盡種,鼓勵各組組長牽頭兜底,實在無法耕種的,則由村集體經濟兜底種植。這套機制成效顯著,整改第一年,巍峰村就成功復耕並種下了2800畝玉米,“沉睡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解決撂荒只是第一步。周玲梅敏銳地認識到,要讓土地生金、村民增收,必須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在她的積極奔走和引薦下,專業業主被引入巍峰村,規模化發展柑橘等特色種植,不僅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更直接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2022年,單是丹參產業就為巍峰村帶來近90萬元的增收。

產業的興旺直接轉化為村民錢包的鼓脹。如今,在村裡的各類種植基地,日常用工穩定在50人左右,農忙高峰時可達70人,務工人員人均日工資70元起。“守著家門口,村民一年最多能增收2萬元。”這筆實實在在的“增收賬”,是周玲梅最欣慰的成果。

產業興了,村庄活了。黨組織的力量和鄉村的活力,正吸引著游子歸巢。截至目前,巍峰村已有4名年輕人返鄉創業。未來,她計劃引入稻蝦綜合種養項目,解決水田撂荒問題,幫助本村年輕人學習更多種養技術,為鄉村振興培養生力軍。

流金七月,黨旗飄揚。當基層黨員把根深深扎進鄉土,將初心化作行動,沉睡的山鄉就能被喚醒,共富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周玲梅的選擇,是千千萬萬投身鄉村振興一線黨員的縮影﹔她的奮斗,詮釋著“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深刻內涵。從看到撂荒地的憂心忡忡,到特色產業的遍地開花﹔從一個人的毅然返鄉,到一群新農人的集結歸巢,巍峰村的變遷,就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陶思懿、趙夢婕)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