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區望魚鎮四方村集體林改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三權分置”活林權 千畝荒山“預”生金

6月27日10點,雅安市雨城區望魚鎮四方村九組村民吳明琴出門往組長桑作友家走。她要去桑作友家辦一件“大事”,關乎自家那片閑置了10多年的10多畝荒林。
桑作友家的院子裡此時已經坐滿了人,吳明琴找了根凳子坐下。她抬頭,看見院子裡剛拉的橫幅上寫著“雨城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集體林地經營權預流轉集中簽約”。
“四方村模式”帶來轉機
“大家都曉得我們村的情況,地多人少,山上好多林子都荒廢了。”待大家坐定,四方村黨總支書記張君川先開了口,“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要想個辦法,讓這些荒林林變成錢。”他進一步解釋道,這次集中簽約,是響應中央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落實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要求,也是執行省、市、區相關部署的具體行動,目的在於探索解決林地細碎化、經營效率低的問題。
吳明琴聽得直點頭。她家的困境正是村裡林地現狀的縮影。
轉機是2022年下半年。
一個叫振瀚林業的公司來到村子,和村裡合作,將村民們在九層岩(小地名)的林地集中起來,種植油茶和黃柏,並優先雇佣村民到林地務工。這種被稱為“林業項目+村集體+企業+林農”的“四方村模式”很快見到效果:到2023年年底村集體經濟分紅時,吳明琴家雖然只是把林地交給公司管理,自己沒額外投入勞力,也分到了4000多元。“我們就是把林地拿給公司管理,也沒干啥,年底就有了錢。”吳明琴覺得,這個合同簽訂得值。
張君川補充道,除了進行低效林改造,種植林下藥材,公司還爭取到了世行貸款項目。
2023年,依托這個模式,四方村村集體經濟收益達到10萬元,參與村民每戶分紅在5000元左右,加上在林地務工的收入,戶均增收明顯。這為今天探索更大范圍的林地整合打下了信任基礎。
千畝林地握指成拳
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實行集體林地“三權分置”。
雨城區林業局資源保護監督股股長代永剛在現場介紹:“落實‘三權分置’,放活林地經營權,是今年我們林業改革的重點。省裡去年10月出台了實施方案,今年3月,市裡也簽發了深化林改的林長令。”
雨城區選取了望魚鎮四方村、多營鎮大深村以及晏場鎮大裡村作為深化改革的試點村。
“今天這個協議簽了,我們拿得到多少錢呢?”有村民關切地問道。
“大家放心,今天簽的是《集體林權預流轉協議》,屬於‘預流轉’階段。”張君川耐心解答,“主要是統計大家的意願,看能集中多少林地。有了明確的范圍和規模,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對接市場、尋找合適的經營主體和項目,最終確保大家的收益。運作模式上,會借鑒我們之前成功的經驗,保障林農權益。”他特別告知大家,林地的林木所有權依然歸村民所有。
“我覺得,這個協議可以簽。其實和我們之前的模式一樣的,而且這次的林地面積更大了,收益應該更好。”桑作友說著拿出了自己的林權証,“來,我先簽。”
拿起筆,桑作友一筆一劃在《集體林權預流轉協議》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林權証號等信息。
有了帶頭人和成功先例的鼓舞,村民們紛紛起身排起隊。吳明琴也跟在隊伍裡,在一張張《集體林權預流轉協議》上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當日,共有24戶村民完成簽約,涉及林地面積約1500畝。
“這下,我那片荒林林總算有機會產生效益了!”簽約完,吳明琴臉上露出笑容,“我們年紀大了,外出務工也不現實。這片林地只要能像九層岩那邊一樣經營起來,對我們家就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對於像吳明琴這樣的留守村民而言,集中經營、有效盤活的林地,正成為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的新希望。
隨著預流轉簽約完成,四方村這1500畝林地的整合邁出了關鍵一步。
下一步,村集體將根據集中起來的林地資源,積極對接市場,引入更合適的經營主體和產業項目,讓“沉睡”的集體林地資源釋放出更大的生態和經濟價值,為林農增收和鄉村振興探索更可持續的路徑。
記者手記:
在雨城區望魚鎮四方村桑作友家的院子裡,24戶村民鄭重地在《集體林權預流轉協議》上簽下名字時,簽下的不僅是對1500畝林地未來經營的期待,更是在國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宏大敘事中,一個生動而堅實的注腳。
集體林權改革的要義,在於盤活沉睡的林地資源,破解“碎片化”經營困局,讓林權真正成為林農手中的“活資產”。
四方村村民今日爽快簽約,源於“林業項目+村集體+企業+林農”的“四方村模式”已讓村民們初嘗甜頭。
此次預流轉,正是對這一模式的深化與拓展。這既是基層智慧的延續,更是對中央“放活經營權”要求的主動落實。
來源:雅安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