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旅游>>樂游四川

西南地區唯一的“一祠祭二主”

望叢祠:古園煥新韻

2025年07月02日07:4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望叢祠:古園煥新韻

打開成都西蜀園林

  開 欄 語

  西蜀園林,也稱川西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分支,以四川盆地西部(尤以成都平原為核心)的地域文化為根基,融合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以“清、奇、幽、秀”為風貌,“飄逸”為風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體系。

  西蜀園林不僅蘊藏著成都人的詩意棲居夢,也是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歷史根基與精神標識。在成都,歷史融入每一次推門而入的Citywalk裡。即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帶你從不同的視角打開成都西蜀園林。

  位於成都市郫都區的望叢祠,是為了紀念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繼任人叢帝鱉靈而修建的祠園,是西南地區唯一“一祠祭二主”的帝王陵塚。

  近日,歷經近1年的閉園修繕,這座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陵祠“美顏”歸來。拓寬的人行道蜿蜒伸展,望帝與叢帝石像廣場煥然一新。紅牆黛瓦、古木新徑,讓這座承載古蜀文化記憶的古典園林煥發新生。

  解鎖古蜀文化多元體驗

  眼下,荷花盛放。踏入望叢祠,一方荷塘映入眼帘,市民游客穿梭其間,不少漢服愛好者在荷花池畔流連,或駐足拍照,或靜靜欣賞。紅牆黛瓦為幕,千年古祠作景,讓這裡成為成都夏日裡的詩意打卡地。

  不久前,望叢雅韻·古蜀風華——霓裳花舞主題活動在這裡舉行。活動現場,快閃、古風集市、花神巡游、非遺手作體驗等精彩紛呈,漢服愛好者隨儀仗隊在望叢祠巡游,不少市民也身著漢服入園,在古祠邂逅一池清涼。

  郫都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望叢祠以旅游為載體,開發多元文化體驗項目,如古蜀文化主題演藝、民俗體驗、文創產品展銷等,推動古蜀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如今,望叢祠不斷打造文創體驗空間,融合郫都非遺資源推出蜀繡、陶藝等手作體驗﹔設立考古研學工坊,成為中小學歷史教育實踐課堂﹔舉辦端午賽歌、中秋詩會等民俗活動,讓歷史場景轉化為可感知的城市生活內容。

  望帝和他的“治水搭子”

  據介紹,望帝和叢帝作為古蜀國五代君王中的“二帝”,被尊為“開天府之師”。距今約2800年前,杜宇率部族北上推翻魚鳧王朝,在郫邑建立都城,開啟古蜀新紀元。

  杜宇最大的功績在於引領古蜀人民從漁獵走向農耕。他首創按農事季節耕種的制度,親力親為改進農具、教民農桑,從此蜀民“居有定所、腹有糧食、身有衣衫”。古蜀文明由此奠基,他也被后人奉為“農神”。在望叢祠,杜宇之徑的青銅農具雕塑和互動觸摸屏,再現了“教民農桑”的生產場景。

  農耕興盛,卻受水患威脅。時任丞相的鱉靈受命治水,成功治理岷江水患,成為比李冰更早的治水功臣。望叢祠的開明之徑以鱉靈站像、開山力士裝置,演繹著“鑿山導江”的治水智慧。

  后來,望帝退隱西山,禪位於鱉靈,這便是叢帝。杜宇禪讓后,仍念念不忘農事,傳說化為杜鵑鳥,每到春耕時節便聲聲啼鳴,催民耕種。

  延續千年的“吼歌”會

  望叢祠重新開放當日,2025郫都區第四十二屆望叢賽歌會熱鬧開場,為這座古老祠園注入了鮮活氣息。

  民國《郫縣志》記載:“端午日,游人如蟻,農民競田歌,聲聞數裡。”農閑時節,郫都農民中的“吼歌高手”常自發聚集祠內,以高亢的薅秧歌一較高下。

  這項延續千年的民俗盛事,在1983年被恢復為“望叢賽歌會”,郫都也因民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望叢賽歌會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今年望叢賽歌會現場,20余支演唱隊伍以原生態山歌、創新民謠、情景說唱等形式同台競技,帶來一場貫通古今、連接城鄉的特色文旅盛宴。在休閑與文化浸潤的新空間,市民也加入國風演出、文化展演、主題市集等多元活動,對古蜀文化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在傳統山歌與現代藝術融合的歌會上,古祠新韻,生生不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陳昊)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