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趙歧華:泥土長出產業鏈,心中開出致富花

2025年07月01日16:5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巴中市南江縣甘溪村有這樣一位農家婦女,她早年在外打拼,裝卸煤炭、從事建筑、拉運木材……只要能掙到錢的,她都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掙錢養家,當積攢了一定錢財,日子正好過時,她並未躺平過日子,毅然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傳播農耕文化,她就是南江縣甘溪村村民趙歧華。

農耕傳承:讓土地講述新時代故事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往田園牧歌的寧靜。在部分城市打拼者曾有過“回歸鄉村”的念頭,卻因現實牽絆難以實現。如今,趙歧華正將這樣的夢想照進現實——她在自家農家樂打造一座農耕文化展示廳,陳列傳統農具,講述土地的故事。鏽跡斑駁的犁耙、手工編織的簸箕、斑駁厚重的石磨,每一件農具背后都藏著祖輩的智慧。她特意保留了農具上的泥土痕跡,“這些不是臟,是土地的印記”,她輕輕撫過一件蓑衣,“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認識這些了,但它們是我們的根。”她的農耕文化展示廳讓不少的年輕一代對農耕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和感悟。

2023年,看到村裡的大部分土地閑置撂荒,她以每畝24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300畝,栽種時令蔬菜、水果、藥材。同時,她拿出一部分平整翻耕好的土地,分割成塊,為城市家庭提供“周末農夫”體驗,目前有數十家城裡人家申報體驗項目,讓忙碌的都市人得以親手耕種、收獲有機蔬菜,在泥土芬芳中找回內心的安寧。

“城市的高樓裡裝得下夢想,卻難覓一片泥土的清香。”她說,“這裡不只是一塊菜地,更是一個讓心靈慢下來的地方。”相信,會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園田居”。

產業閉環:一條龍的鄉村振興實踐

前年在流轉的土地種植成片的高粱、玉米,看著豐收的糧食和遍地的秸稈,她就琢磨怎麼充分利用這些土地上收獲的作物。她很快找到了答案:玉米高粱釀酒,秸稈喂牛。

2024年6月,趙岐華投資近200萬元,修路、建場、購買種牛,目前她的生態牛場已初具規模,圈存牛81頭,平均每頭牛重達700斤﹔同時,她又租用廠房,購置設備,請來兩位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傅,短短4個月后,釀酒廠飄出了濃濃的酒香,如今酒廠年產量達2萬多斤。

糧食釀酒,秸稈喂牛,牛場的糞肥回歸農田,酒糟成為優質飼料。還有即將開業的超市則讓農產品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閉環。就像她常說的:“鄉村振興不是空話,要讓每一寸土地都產出價值,讓每個環節都創造效益。”

做這麼多產業不累嗎?趙歧華說:“雖然很有壓力,但是也有動力,雖然有說不出的辛酸,但是也有不可多得的人生體驗。我覺得我活得很有意思、很精彩,別人不敢嘗試的我嘗試過,別人沒吃過的苦我吃過,品味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人生。”

就業港灣:留守村民的新就業機會

趙歧華回鄉創業,涉及酒廠、養牛場、木材廠、農產品和中藥種植、養魚……光靠她一個人是忙活不過來的,她的工人全是甘溪村的留守村民,平均每天有十來個固定用工,季節性用工每天可達40多個。這些鄉鄰鄉親過去閑在家裡,現在早晚在家,每天還可掙到80元至100元的工錢。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裡為特殊家庭提供了溫暖的就業港灣。在農家樂掌勺的五姐,每天都能帶著殘疾女兒一起來上班﹔行動不便的劉大爺,被安排給牛割草……

甘溪村李大娘提起趙老板,她眼眶濕潤,“趙歧華心善啊,是她讓我留在這裡做工,我老伴走了,兒子腦梗,兒媳在城裡打工照顧娃兒上學,非常需要錢,趙歧華讓我在她這兒務工,每個月都有了固定收入,不然家裡日子真還不好過啊……”

趙歧華的善良不僅體現在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上。今年春節、端午節,她拿出2萬多元走訪、資助了20多家村裡的“老弱病殘”“貧困家庭”“留守老人”,為他們送去米面糧油和節日問候。面對村民的感謝,她只是笑笑說:“我能力有限,但能幫一點是一點。我不隻想為甘溪村做點什麼,更想回報整個社會。”

趙歧華給自己寫了一首歌,取名為《逐夢鄉土》,來描述自己一路以來的辛苦歷程,就像歌詞寫的那樣“老家田地等著我,願做山坡一枝花,逐夢鄉土繁華”。如今,曾經的那朵小花已化作漫山遍野的爛漫花海,讓沉寂的鄉村重新煥發文化生機,讓鄉土文化之花開遍南江這片肥沃大地。(趙藝凡)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