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旅大省蝶變圖強

這是四川文旅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刻。2025年6月17日,成都金牛賓館。熱烈的掌聲中,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清晰繪就“詩”和“遠方”的四川畫卷。
這是貫徹中央部署的四川行動。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四川擁有全國數量最多、類型最全、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文旅資源譜系。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文化和旅游發展高度重視、寄予厚望,深入三蘇祠、三星堆、翠雲廊等地視察指導,要求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這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具體作為。著眼全局,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大眾旅游時代,人們對文化和旅游的關注和參與空前熱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川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必答之題”。
這是文旅大省蝶變圖強的沖鋒號角。本次以省委全會的形式高規格部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並出台《決定》,四川走在全國前列,必將催動全省上下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擘畫新藍圖、開啟新征程,四川正朝著全面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目標闊步前行!
四川有責任、有條件,在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勇爭先
這次省委全會是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高起點謀劃“十五五”規劃、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去年底,省委組織研究全會籌備工作,明確主題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有關工作。
決心和力度,來自落實中央部署的高度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從事關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事關中華文化傳承賡續、事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文化強國旅游強國建設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為新時代文化和旅游業發展擘畫美好圖景。
決心和力度,來自對資源優勢的清晰認知。四川省擁有非遺、文物等六大類文化資源305.7萬余處,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等八大類旅游資源24.5萬余處。三星堆—金沙、九寨溝—黃龍、大熊貓、峨眉山—樂山大佛、翠雲廊—劍門關等特色IP享譽中外,李白、杜甫等歷史名人聲動千年,川菜、川酒、川茶、川劇、川燈等名揚四海,紅色文化熠熠生輝。這裡擁有7000米海拔高差,多元化地形地貌構成一個“微縮中國”。
決心和力度,來自對發展大勢的精准把握。四川文化和旅游發展起步早、家底足、前景廣,文化產業收入早已邁入千億級、旅游收入邁入萬億級。2024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總量、游客總花費再創新高,分別達到11.19億人次、1.76萬億元,連續兩年居全國首位。文化旅游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日益突出,在全省經濟格局中地位不斷上升,未來更是大有可為。
決心和力度,更源自對“民聲”的精准洞悉。從世界各國發展規律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更加強烈。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四川,人民群眾對“詩”和“遠方”的關注關切和積極參與空前熱烈。文化和旅游業不僅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內容。
“詩”和“遠方”的畫卷如何繪制?
省委書記王曉暉率先垂范,多次開展專題調研,先后赴樂山、自貢、甘孜、巴中、達州等地調研文旅發展情況並提出明確要求,組織省直有關部門開展9項專題研究,委托新型智庫開展6個重點課題研究,聚焦四川文旅品牌建設、景區機制體制等領域,進一步摸實情、找問題、想對策。
起草執筆專班加強向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對接匯報,爭取政策指導,赴浙江、福建、山東、河南等省調研學習,面對面座談聽取部分市縣領導、重點景區管委會、文博單位、文藝院團以及文旅經營主體代表意見,廣泛征求省直各部門和黨外人士等有關方面意見建議。
這些成果,為《決定》起草提高政治站位、掌握實際情況、聚焦突出問題、增強措施針對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學系統部署,立足四川省情把握發展規律提出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召開期間,與會人員深切感受到,《決定》最大特點是“求實效”。《決定》全文6000余字,除開篇100余字介紹背景和起草目的,其余部分重在強調“干什麼”“怎麼干”。大家認為,這是一份充滿濃郁巴風蜀韻的“操作指南”。例如,《決定》開篇提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四個堅持”——堅持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科技賦能、保護優先,隨后明確發展目標。接下來,是對“全力打造‘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和推進文旅產業全域全業態發展、提升文旅服務品質和消費體驗、深化文旅融合重點改革等逐項部署。
這是充分考量后的審慎選擇。
文旅發展的過程,要堅持“有為”與“無為”有機結合。《決定》開宗明義,鮮明提出堅持“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科技賦能、保護優先”十六字原則,貫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求,強調科技賦能和做好文旅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這是“跳起摸高”與“科學發展”有機結合。《決定》中,明確了2027年、2030年分兩步走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圍繞目標,明確做靚品牌、做強產業、做優服務、深化改革四大重點任務,《決定》的主要框架結構也以此鋪排。
其中,全力打造“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被放在具體任務部署第一項,引發廣泛關注和情感共鳴。
這有著充分考量——對於文化和旅游業來說,品牌就是口碑、就是形象、就是價值。凝練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省域文旅品牌,是提升四川文旅競爭力、吸引力和美譽度的關鍵所在。
四川文旅資源不僅數量多且類型全,21市(州)更是各具特色。文旅品牌既要概括四川的地域特色,又要彰顯鮮明的精神氣質,在深入總結全省文旅品牌培育推廣成效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后,以“錦繡”和“安逸”作為點睛之筆:
“錦繡”既代指四川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蜀繡,又蘊含錦繡河山、錦繡華章等多重寓意,展現了“天府之國”的美好意象﹔“安逸”是四川最為廣泛使用的方言詞匯,具有很強的四川辨識度,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祝福四川人民生活越來越安逸。
“錦繡”與“安逸”相映,充分綻放出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川篇章的萬千氣象。
四川文旅發展成效顯著,但景強文弱、大而不強、高端業態和高附加值產品開發不足等短板明顯存在。
直面問題,《決定》把著力點放在產業上,推進文旅產業全域全業態發展,明確文博旅游、紅色旅游、演藝賽事、生態康養度假、農文旅融合發展五大主攻任務。
一個個站高謀遠、施策精准又事關發展全局的謀劃,指明四川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前進方向。
集聚奮進力量,以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成效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新力量
縱觀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舉行期間,“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是不折不扣的熱詞。
“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執筆專班介紹,《決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准確把握文旅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回應了實現文旅高水平供給、滿足群眾高品質需求的現實需求,同時也從多個維度牽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因此,濃濃的民主作風貫穿《決定》起草過程。
文旅發展事關四川全域,並與各地資源優勢、產業格局等息息相關,既協同發展又百花齊放。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決定》起草中,先后兩輪向市(州)征集意見。令起草組成員感受頗深的是,這一主題得到市(州)熱情響應和積極回應,以求更好地把本地文旅特色資源優勢轉換成發展優勢。例如,對於建設一批“國際旅游城市”內容,更是引發多地積極爭取“花落我家”。
兩輪意見征集中,收集350多條意見建議,執筆專班逐一研究、認真推敲,充分吸納轉化這些好想法、好建議。直到全會召開前一天,起草專班仍在對《決定》進行局部修改。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上,與會人員紛紛踴躍發言、熱烈討論。可以說,《決定》的出台,充分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充分彰顯了省委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優良作風。
《決定》起草的過程,鮮明的改革導向貫徹始終。
《決定》既加強探索創新,又注重審慎穩妥,對培育壯大文旅經營主體、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設文化和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優化文旅融合資源要素配置、健全文旅融合發展統籌協調機制等各方反映強烈、事關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全局的堵點卡點打出改革“組合拳”。
《決定》同樣透露出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全部都是‘干條條’。”執筆專班成員提到,在《決定》起草、征求意見和全會討論中,全省上下對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和文旅產業發展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轉變,更加自覺地把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要工作來抓。
令人關注的是,此次全會在注重總體謀篇布局的同時,還特別圍繞具體的任務重點和工作抓手,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讓工作有支撐、發展有動能。
《決定》審議通過的時刻,會場掌聲如潮。匯聚各方智慧、改革導向鮮明、抓手更為明確,一個全面貫徹中央部署、符合四川省情實際的《決定》,必將引領四川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