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成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
民企出口含“新”量提升

![]() |
廣東推動整機、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共性技術攻關,加快開展具身智能機器人及關鍵技術的應用示范和推廣。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台(套)。圖為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調試人形機器人。 |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10.25萬億元,增長7%,佔比超過一半,達57.1%﹔其中,出口6.97萬億元,增長8%,佔出口總值的65.4%。民企不僅是外貿的主力軍,在高技術產品貿易方面更佔據主體地位。前5個月,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貨值同比增長了55.4%,主要制造方為民營企業。
在外貿領域,中國的民營企業正從早年間的“代工貼牌”、出口“便宜貨”,向“技術出海”和“硬科技”出口轉變,成為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的最大主體。
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持續增長
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推出的多個高端新產品受到海外市場歡迎。眼下,生產車間正在加緊生產海外訂單,挖掘機排產已經到7月中旬。“我們的產品遠銷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前5月,公司進出口總值達15.7億元,同比增長15%。”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國際營銷副總經理張帥介紹。
九號公司在江蘇常州工廠設有全球研發生產基地,平均30秒下線1台電動滑板車,每分鐘便有8台公司產品銷往全球,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1400萬台。“電動滑板車等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從‘玩具’到‘工具’的轉變,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納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工廠負責人李明九說,“今年前5月,我們公司貨物出口額同比增長77.06%。”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前5月,江蘇出口電動摩托車及腳踏車32億元,同比增長21.6%。
小到兩輪電動車、電動滑板車,大到海工裝備、風電設備,民營企業出口產品逐漸擺脫簡單加工、以低價獲客的模式,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海新熱點。
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高技術產品創歷史同期新高,規模接近1萬億元,保持最大進出口主體地位。其中,出口工業機器人增長67.4%,高端機床增長16.4%。
“近兩年,許多民營企業搶抓全球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大勢,在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光伏發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等綠色產業領域持續進行技術研發,在全球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說。同時,數智技術相關領域的企業出海也取得亮眼成績。特別是在大數據、AI和雲計算等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領域,華為雲、騰訊等企業已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搶先布局。
民營企業連續6年穩居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並佔據了高技術產品進出口主力地位,意味著什麼?
“這標志著中國外貿結構正從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北京工商大學新商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周清杰對記者分析,這一轉變的核心支撐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研發投入轉化效率持續提升,民企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推動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顯著增長﹔二是專利與標准輸出能力增強,在光伏、機器人等領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專利池,民企在部分領域實現從技術追隨到標准制定的跨越﹔三是中間品貿易結構升級,高精度元器件、核心模組等關鍵中間品出口佔比擴大,凸顯民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技術話語權提升。
“這些變化共同印証了中國民企,特別是制造業民企從‘量的擴張’向‘質的突破’的歷史性轉型。”周清杰說。
以創新打造出海的堅實底座
在全球范圍內,產業競爭正在演化為技術競爭,產品迭代速度不斷加快,一個品牌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作為強有力支撐。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加快出海步伐的同時,更重視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力爭實現技術領先。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研發費用總額1.39萬億元,平均強度3.58%,民營企業貢獻了企業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在江蘇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自動導向車來回穿梭運送物料,機械臂將一顆顆齒輪輕輕抓起,交由數控機床加工,“AI大腦”隻需3秒,就完成一個零部件的全面檢測。
“這幾年,公司產品海外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著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能力。”該公司副總經理李謙介紹,“過去,作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諧波減速器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我們技術攻關多年,靠著不斷創新突破,終於完成逆襲,海外訂單紛至沓來。”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為22.1萬套,同比增長34.1%。而這些出海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方,大多為民營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崔軍對記者分析,近年來,支撐民企創新突破制度基礎不斷夯實,一定程度上激勵了民企自主創新、開拓海外市場的積極性。例如,在知識產權領域,跨境維權協作機制和專利審查高速通道的建立,顯著降低了企業核心技術海外保護成本﹔創新風險分擔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設立專項融資工具,通過中長期貸款貼息、研發保險補貼等方式分散前期投入風險,同時稅收優惠政策實現研發加計扣除與出口退稅聯動,形成“創新—出口—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和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為民企在基礎材料、高端裝備等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堅提供了制度保障。”崔軍說。
多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投入技術創新,以創新撬動海外市場,在贏得更多客戶的同時,獲取更多利潤。
北京科方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表示,公司將結合政策聚焦技術創新,加大在核心零部件研發上的投入,全力攻克如高端諧波減速器、高精度傳感器等技術﹔積極開拓細分市場,挖掘船舶制造、鋼結構等非標屬性突出領域的潛力﹔強化產業鏈協同,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構建穩定供應鏈。
“我們將關注新能源汽車、鋰電設備商等國內頭部客戶的出海機會,推動全球業務布局,期望海外市場成為公司業務的重要增長點。”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海外建倉、建廠
不斷完善的政策,讓民企出海之路更順暢。
在達誼恆精密機械(常熟)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一台台無塵搬運機器人陸續下線發往海外。為滿足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快投產、速發貨”的實際需求,江蘇常熟海關針對企業業務特點,“一對一”進行政策輔導和業務剖析,指導企業實施聯網監管電子賬冊管理。“聯網監管模式能精准匹配企業產線物料動態變化,提高加工貿易運行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企業管理成本。”該公司管理部部長劉艷萍說。
“依托海關‘關長送政策上門’、企業問題清零機制,我們解決了出口環節遇到的難題堵點,2025年1—5月我們出口工業機器貨值2400多萬元,同比增長近一倍。”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中達電子(江蘇)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孫海霞介紹。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洲明科技”)是LED顯示屏制造業單項冠軍,擁有多個海外分公司。作為高新技術企業,洲明科技經常需要進口精密設備。針對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要在無塵恆溫恆濕環境開拆的需求,深圳海關優化跨關區“口岸—屬地”協同監管模式,將屬地查驗推進至設備運行檢驗階段,一次性合並完成口岸查驗指令與屬地查驗指令,壓縮設備投產時長50%。
“經認証的經營者”(AEO)被視為國際貿易“綠色通行証”。“我們為洲明科技這樣的AEO企業建立了‘靶向’服務幫扶聯絡機制,配備‘企業協調員’對接企業通關管理團隊,量身定制多元化通關方案,指導企業採取‘匯總征稅’‘兩步申報’等便利化通關模式,及時響應企業訴求,對加急出口貨物實施預約查驗。”深圳海關所屬同樂海關查驗二科科長蔡江介紹。
民企高技術出口的崛起,正在改變傳統國際分工格局。
周清杰說,一方面,通過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參與國際標准制定等方式,中國民企逐步掌握部分領域的技術定義權,推動全球創新鏈從單極主導向多極協同演進﹔另一方面,“技術+產能”協同出海模式(如新能源領域)帶動東道國產業鏈升級,增強了區域供應鏈韌性。
民營企業要打造全球化品牌,需要建立全球化的運營體系。近年來,不少民企出海從“貿易型”轉向“本地化運營型”,在海外建廠、建倉。
在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巴西,今年上半年多個中國民營車企官宣重磅計劃:長城汽車高層與巴西總統盧拉試駕並確認當地工廠投產﹔吉利與雷諾合作,在巴西合作生產、銷售新車﹔比亞迪以11億美元收購福特在當地的舊廠,計劃年產30萬輛電動汽車……這一系列動作,折射出中國民企的國際市場上的實力和影響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